孔孟之乡讯 6月22日晚,济宁本土梆子剧《河都老店》在声远舞台首映,作为代表济宁参加山东省文化厅举办的“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剧目展演”的选送剧目,演出后好评如潮,甚至有人预测,这将会是下一个《圣水河的月亮》。6月26日,经过几天的联系,记者终于与该剧的主创团队及男女一号取得了联系,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河都老店》创作背后的故事。
牌匾上挂的灯笼都有史可查
梆子戏起源济宁的汶上、嘉祥、梁山等地,作为济宁的本土剧种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东梆子,以往却处在“鲁地以外无人知晓”的尴尬境地。直到去年10月份,一部名为《圣水河的月亮》 的精品剧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唱响,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强烈反响,梆子戏新的“春天”似乎到了。
山东梆子剧团总经理孔涛认为,衡量一个剧目是否成功的标准不在于它的商业价值,更多的还是剧的文化价值。为了做好这部剧,他们请到了国家一级编剧韩枫,由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赵伟明执导,配以国内的顶级化妆团队,整个剧的主创阵容不可谓不豪华。孔涛希望通过这部剧,能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河都老店》背后所表达的济宁文化。
“本土戏、本土事”,这是许多观众看完《河都老店》的第一感觉,玉堂酱园的老大门、酱油缸,济宁当地的祭河神舞,这部剧的济宁元素让观众并不感到陌生。山东梆子剧院副院长吴肖华查阅了大量史料,她说就连“河都酱园”上挂的红灯笼都是有史可查的。
大胆使用通俗歌曲,创新培养“粉丝”
“《河都老店》的唱腔、手势很多人都认为有豫剧的元素。”吴肖华说,梆子、豫剧本就是姐妹花,许多梆子的元素,已经被豫剧借鉴了去。吴肖华告诉记者,梆子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坚守与创新,坚守自己固有的元素,创新吸引更多的“粉丝”。在《河都老店》的换场期间,他们就大胆的使用了通俗歌曲,许多新戏迷感觉到了梆子戏好听,许多老戏迷感觉到了新鲜,其实任何戏曲演出最终的目的都是给人以美的享受。
目前,山东梆子剧团有演职人员60余名,其中不乏杜玉珍、寇德林这样的“山东梆子十大名演”。为了让观众更加喜欢梆子戏,剧团的演出人员在文化惠民演出时,还会做一些好玩的创新,编排戏剧舞蹈、扇子舞蹈、彩球舞蹈等改变人们对传统戏剧呆板的观念。演出时,还把年轻的演奏家们安排到舞台上,让年轻的观众了解到梆子戏不光是老年人的专利。
剧情介绍
除夕之夜,酱园女主人谭香梅率众下人拜河神沂福,噩耗传来,赴南方送货的大掌柜意外丧命。顿时酱园失控乱象纷呈,断货、毁约、抢购、讨债、洗钱……乱蜂蛰头尚难应对,更大的灾难又至,鬼子进城了。
接下来的事情总是那么有悖常理,少爷沈继文最有资格继任掌门,最激烈反对的却是母亲谭香梅;商务会长时运昌如及时雨般地助酱园脱离困境,而谭香梅恨透了这位准亲家,下人孙茂才觊觎着酱园存放的一笔巨款,而谭香梅对他感激涕零;以生命守护酱园的所有下人,却在女主人的指使下巴不得货物被众哄抢。
声声爆炸,一片火海,酱园被焚,老匾无踪。大运河依然在流淌,二百余年的老店,也在断壁践垣中孕育着新生……


山东梆子《河都老店》剧照
对话演员
“谭香梅”饰演者杜玉珍—— 想把这一身的本领教给更多的人
杜玉珍是《河都老店》的女主角,其中多半唱腔都由她来完成,这种高强度的表演对演员的嗓子、精力的考验是双重的,然而杜玉珍却说,自己并没有感觉到累。1989年杜玉珍凭借梆子戏《情祸》中饰演的女主角巧云一角,获得山东省第二届文化艺术节表演一等奖。1995年正式调到济宁,出演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剧目,《卖苗郎》、《桃花庵》、《孔尚任》等也奠定了杜玉珍在山东梆子界地位。
现在团里的许多人都称呼杜玉珍为“戏磨叨”,对于这个称呼她也很认可。“我特别喜欢琢磨戏,琢磨戏里人物性格,唱腔、台步一有感觉不到位的地方我就必须马上解决,一刻也不能耽误。”杜玉珍说,在《河都老店》排练的一个月时间里,她每天泡在排练厅里,用她的话说“除了睡觉,都是在琢磨戏”。许多观众在看了当天的公演后表示,“还是‘老戏骨’听起来过瘾。”在演出结束后,杜玉珍也收到了近百条戏迷朋友的祝福短信,她说观众的认可,是自己继续下去的最强动力。
和其他传统剧目一样的,梆子剧也面临着如何传承的问题。“已经唱了大半辈子戏了,相信这辈子都离不开梆子剧了,年轻的时候是学戏、是积累,现在就要想着怎么把这一身的本领教给更多的人。”杜玉珍说。
作为省级的山东梆子传承人,已经50岁的杜玉珍每周还要抽出时间到学校去教孩子学习梆子剧,唱腔的学习是杜玉珍的主要教授科目,杜玉珍希望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梆子剧这个传统艺术形式。(李朕葳 鲍童)
“宋茂才”饰演者寇德林——“我离不开护膝,更离不开舞台”
“我14岁就开始学戏了,准备要和这个舞台打一辈子的交道。”今年已经53岁的寇德林已经在“梨园”摸爬滚打了近四十年,许多看过《河都老店》的戏迷朋友都对他扮演的孙茂才十分认可。
国家一级演员、山东梆子的十大名演,鲜有人知道,寇德林最初学的却是豫剧。他出生在菏泽,当地的很多口音与河南话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接触到山东本土梆子戏后,他还是改了行。学戏时他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的难,唱念做打、踢腿下腰,每天重复地训练,嗓子都喊哑了,他说,要不是因为喜欢,他真的就放弃了。50岁对一个梆子戏演员来说是最好的时间,舞台经验丰富、精力充沛,而寇德林也恰恰迎来了人生中最好的机遇。从去年的《圣水河的月亮》到今年的《河都老店》,因为有了丰富的生活阅历,他在舞台上才能更好地诠释每一个角色。
当初拿到《河都老店》的剧本时,距离6月底的公演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了,寇德林和其他年轻演员一样,每天泡在练功房里,排练剧目、讨论人物。日积月累的基本功训练,让寇德林的双腿落下了毛病,排练、演出时都要带上护膝。寇德林笑着说,排戏、演出他离不开护膝,自己又不愿意离开舞台,演出对自己来说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为了自己喜欢的事业付出点又能怎么样呢?(鲍童 曹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