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讯 10月27日晚,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济宁原创现代梆子戏《圣水河的月亮》成功上演,赢得中央评委及首都观众一片赞誉之声。几乎半个世纪的冷遇,这一济宁乃至山东的代表剧种,终于重新得到重视,盼来了春暖花开。载誉回乡后,记者采访了《圣》剧曲作者,两届“群星奖”金奖得主马玉金,听他讲述了自己与山东梆子的半生缘……
年幼辍学,一把旧二胡走上艺术路,来自乡间的“群星奖”得主
马玉金出生于嘉祥县纸坊镇的一个乡村,父母均以曲艺为生,小时候由于家里贫困,他读到初中一年级就辍学了,为谋一份生计,自幼深受民间艺术熏陶的马玉金开始了与音乐为伴的生活。在那时,一把破旧的二胡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经过夜以继日地勤学苦练,马玉金渐渐在当地小有名气了。成年之后,他最终走上了专职从事曲艺工作的道路。
长期的基层工作,马玉金一直醉心于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挖掘濒临绝迹的文化瑰宝,并使其赋予崭新的生命。经过多年的积淀,他终于在1999年赢来了自己创作生涯中的首次华美绽放。时年举行的文化部第九届“群星奖”评比,马玉金编创的《拜鼓曲》摘得第九届“群星奖”金奖,这也是济宁市建国以来文艺创作第一个政府大奖。2001年,马玉金实现了这一奖项上的梅开二度,他编创的2001年编创的山东渔鼓《断机教子》获得文化部第十一届“群星奖”金奖。
此外,马玉金还为大型山东梆子现代戏《运河老店》、《圣水河的月亮》担任作曲,两部戏剧分获第十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优秀剧目奖。
“唱好听了是豫剧,唱难听了是梆子”,半世纪的冷遇让他为之痛心
对于山东梆子,马玉金有种特殊的感情。从小耳濡目染,再算上之后近五十年的曲艺创作经历,马玉金的一生几乎与山东梆子为伴,而他本人也见证了山东梆子的兴衰。“建国后那些年,地方上都排了好多梆子戏,可是,慢慢的就传承不下去了……”直到“十艺节”在山东举办,这一山东地方代表剧种才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而在这期间,出了山东,人们甚至都不知道还有个梆子戏。
与此同时,和山东梆子几乎一水同源的豫剧却已在全国早家喻户晓。“在河南,豫剧团几乎每个县都有,在山东也都喧宾夺主了。”和豫剧相比,山东梆子成了不折不扣的小众爱好。“花费心血写的音乐、唱腔,好的地方被说成豫剧,不好的地方才被说成梆子。”这种评价,让志在复兴传统曲艺的马玉金感到十分痛心。
一个地方,形成一个特色的剧种,往往需要几十年的发展和积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梆子既能唱出悲沉和哀怨,还表现壮志与豪情。然而,几乎半个世纪的冷遇,使这个原本完善的剧种变得支零不堪。“再唱还是这些内容,都老掉牙了。以前人们说梆子,提到最多的就是这么句话,”在马玉金看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艺术势衰固然无法避免,不过,山东梆子也并非完全没有市场,在公园里,仍有很多山东梆子发烧友,闲暇之余,他们组团演出、自娱自乐,坚守着自己的爱好……
从《运河老店》到《圣水河的月亮》,成功背后台下英雄功不可没
从《运河老店》到《圣水河的月亮》,最近几年,济宁两部梆子剧先后唱红全国,山东梆子复兴,终于盼来了春暖花开的迹象。上个星期,《圣水河的月亮》在梅兰芳大剧院展演,赢得中央评委及首都观众一片赞誉之声,尽管没能登台表演,作为幕后作曲的马玉金却是功不可没。对于一部戏剧而言,编剧、导演、音乐、舞美,四个人几乎构成了创作团队的核心。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两部戏的创作核心里面,只有马玉金是土生土长的济宁人。“和那些名家相比,我只能算个小人物,能两次担当如此重任,主要还是得感谢领导的器重。”谈到这一荣誉,马玉金显得非常谦虚。
从2012年山东省“十艺节”初次亮相,到中国“十艺节”、豫剧节上斩获多项大奖,《圣水河的月亮》剧本经过两次大幅度修改,里面的配乐、唱腔更是变了好多次,写完之后他都会自己先唱上一遍。有时候,曲子写出来演奏完也录好音了,因为演员没认可,最后没能用上,这种情况时常发生。“编这一台戏,我几乎相当于写了三台戏的音乐。”虽然辛苦,马玉金也已经心满意足了。
用马玉金的话说,一部戏剧,最能反映地域特色的地方,就是它的音乐和唱腔。同样的剧本和舞美,音乐、唱腔不同,可以唱成京剧、豫剧,甚至演成话剧。《圣水河的月亮》全剧近50处唱段,每一声唱腔、每一段填词,都经过马玉金的精心雕琢,使之能符合每位演员的声腔特点,并把山东梆子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既要传承又要创新、后继人才亟需培养,梆子复兴道路依然漫长
在郑州和北京,《圣水河的月亮》相继征服了最专业和最挑剔观众,“山东梆子现象”也终于引起了国内戏曲届最权威专家的重视。复兴之火已然点起,现在需要的就在再往里面添柴加薪。在马玉金看来,这其中的关键,便是人才的培养。
原来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尚未叫响全国的时候,山东梆子就受到了排斥和冷落。老演员走了,新演员接济不上,后继无人始终困扰山东梆子的发展。马玉金告诉记者,关于振兴山东梆子,他有个梦想,那就是让“老梆子”执着,让“新邦子”喜欢,让“不梆子”接受。这就必须要求现在的山东梆子在传承基础上创新,这个梦想实现起来,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了演员,音乐人才同样紧缺。据马玉金讲,眼下从事这方面的人已经少的可怜,他本人已经68岁了,也没能收过一个徒弟。“本来就会干的就不多,加上市场不赚钱,如果再没人重视,恐怕有更多的人要金盆洗手了。”
尽管让梆子真正复兴,还有诸多的困难,在马玉金等梆子人心中,理想始终未曾放弃。“我们时刻等待机会来临,一旦如愿,我们将不遗余力,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排上几台叫得响的戏,用事实证明,山东梆子才是山东最优秀、最有代表性的剧种。”马玉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