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讯 “月儿圆啊月儿圆,圣水河边手儿牵,月儿不眠河不干,心儿不变爱百年……”10月28日晚,随着《月牙歌》的再度响起,山东梆子现代戏《圣水河的月亮》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的演出落下帷幕,也标志着“山东梆子进北京———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山东梆子精品剧目展演”活动圆满收官。此次展演向首都人民展示了山东梆子的独特魅力,得到京城戏迷和有关专家的一致好评。
据了解,此次展演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主办,共有四部近年来新创作的山东梆子精品剧目参加演出,这是时隔54年,我省再次组织山东梆子进京演出。代表我市进京参加展演的剧目《圣水河的月亮》,是市文广新局在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过程中,由济宁演艺集团承担为备战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历时3年精心打造的一台反映农村题材的大型山东梆子现代戏。曾相继在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2014年第三届中国豫剧节上屡获国家级大奖。
据了解,此次展演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主办,共有四部近年来新创作的山东梆子精品剧目参加演出,这是时隔54年,我省再次组织山东梆子进京演出。代表我市进京参加展演的剧目《圣水河的月亮》,是市文广新局在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过程中,由济宁演艺集团承担为备战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历时3年精心打造的一台反映农村题材的大型山东梆子现代戏。曾相继在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2014年第三届中国豫剧节上屡获国家级大奖。
完美呈现折服京城戏迷
深秋的北京,凉意袭人。28日晚,离开场还有40分钟。记者发现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络绎不绝地向剧院涌来,在剧院的巨幅海报前纷纷合影留念。“作为在京的山东人,我对这部家乡戏非常期待。”老家在山东临沂、在北京已工作7年的郭安丽,从小就随父母听过山东梆子戏,当从同事那里得知老家的戏来京演出,难按心中的兴奋早早前来候场。“悠悠圣河水,酸甜一首歌。”7时30分,伴着浑厚的幕后合唱,升起在舞台背景上方的弯月,将现场观众带到尼山脚下、圣水河边,带到了《圣水河的月亮》的剧情中。该剧以乡村留守妇女老耿的婚变为主线,描述了当面对外出致富的丈夫恋上年轻漂亮的女大学生时,她果敢决策人生,承包桃花岭带领姐妹们发家致富;当前夫落难时,她不顾流言蜚语,主动担当、悉心照料,最终唤醒失忆瘫痪的前夫,以大爱书写了圣水河边一部慈亲悲悯的交响曲。
在两个小时的演出中,动入心扉的月牙歌,色彩明丽的舞美,惊心动魄的梆子声,或幽怨哀伤或欢快振奋的唱腔,一招一式的传神演技,起伏跌宕的主人公命运,无不深深地打动着现场的每一位观众。
演出结束后,许多戏迷仍久久站立在台口,不肯离开,纷纷上台与主演合影留念。其中一位70多岁北京老戏迷,被剧中“老耿”的扮演者、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李新花深深折服。他走上舞台拉着李新花的手动情地说:“您的“梅花奖”一点水分都没有,无论是你的唱腔,还是你的表演,哪怕是您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绝对是当之无愧的梅花奖得主呀。”同样有上佳表现的,饰演忠义的寇德林、饰演婆婆的吴肖华、饰演刘芸的焦卫华,也得到观众的一致认可,凸显了该剧整齐的阵容和扎实的班底。
来自海淀区的杨秀华女士,是一位退休教师,今年69岁,她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喜欢看山东梆子。这个戏演得特别好,与老剧相比,它更具有对当代人的教育、警示意义,让人眼前一亮。“我老家就是济宁的,这出戏演得很感人,看戏的过程中我掉了好几次眼泪。”与杨秀华一同来看戏的王留俊说,这台戏太完美了,无论是舞美、唱腔,还是剧情都无可挑剔。
“这是一台照亮人心的好戏”
10月28日上午,由省文化厅在北京湖北大厦组织的《圣水河的月亮》进京演出暨山东梆子振兴发展座谈会上,来自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剧协等单位的各位戏剧界专家对该剧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纷纷表示,这是一台走进人心、温暖人心、照亮人心的好戏。“这台戏艺术风格真实、朴实、亲切,跟山东的民风民俗和山东的戏曲特点非常贴切。”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王蕴明表示,这充分说明这台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这是一台戏成熟的表现。“主要人物间的怨恨情仇,既没有突破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底线,而且还对新时期的家庭观念、爱情观念,有更深刻的诠释和全新的认识。”省戏曲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高鼎铸说,戏中主人公老耿的形象,不仅体现了孔孟之乡人们的传统美德、博大胸怀和勇于担当,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这对于宏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现实意义。
谈及当下如何创新剧作理念,以回应时代现象、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时,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陈鹏认为,该剧在以生活化的视角讲故事的同时,还敢于对既有的社会问题作出回应。“该剧中展现的女人留守、被丈夫抛弃等现状,实则是中国社会转型发展中必然经历的阵痛。强化在这个‘大背景’下人物的困境和抉择,使剧中人物塑造摆脱传统的道德评判,从而使人物更加立体、丰满。”“这部戏之所以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功,再次说明精品剧是抓出来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徐培成说,从备战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济宁对《圣水河的月亮》的打磨从未停止过,三年如一日的打磨成就了这部最能代表山东梆子水平的精品剧目,希望继续打磨,走出山东,成为人们公认的全国最优秀剧目之一。同时,他还表示,该戏不仅为当下地方戏创作提供了经验,更重要的是为曾一度曾低迷的山东梆子振兴乃至全国地方剧种的繁荣发展作了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