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春节,嘉祥县剧院座无虚席,老百姓过大年、看大戏,山东梆子着实让观众过足了戏瘾、大饱了眼福。正月初二至初八共七天时间,嘉祥县山东梆子剧团义务为广大戏迷献上了原汁原味的地方戏——山东梆子《花打朝》、《五凤岭》、《反西唐》等十几场。充分展示出山东梆子这一根植于人民大众的地方戏曲艺术,在与时代精神、现代理想和火热生活的对话、碰撞融合中所折射出的迷人魅力。
山东梆子是山东最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它形成于鲁西南并在鲁西南最为流行。地处鲁西南地域中心的嘉祥县,是山东梆子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对山东梆子的形成、发展、传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嘉祥自古就是乐舞兴盛之地,为后来山东梆子的壮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明代嘉靖年间形成的山陕梆子通过黄河和运河两条商路传入鲁西南,清初在鲁西南地区的一些州、县形成了本地梆子。各地的本地梆子经过一段长时期的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共同的艺术风格,后来统称为山东梆子。山东梆子形成之后,便在嘉祥这片艺术的沃土上扎根并茁壮成长。它的发展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一些富有人家爱好戏曲的人凑在一起,自娱自乐称作玩局或玩友班。另一种情况是专门人员聘艺人、收学徒,组成戏班或剧社,以演戏为主,演员多为穷家儿女,挣钱谋生。清朝末期,嘉祥全县有各类玩局、戏班或剧社几十个,多数演唱山东梆子。他们频繁活动于全县城乡,涌现出许多名角名演,如仲山的张孝河、李好忠,纸坊的贾福兰,张楼的张朝云(“一声雷”),满硐的宋书成等。在演出场所方面,凡有集市或较大的村庄,几乎都建有戏楼,如花林、青山、马村、大张楼、梁宝寺、寺后、任店、旷山、王集、洪山、凤凰山、孟姑集、卧佛寺等,达几十处之多。
建国后,嘉祥的各类山东梆子戏剧班社的演出非常活跃。1950年成立了第一个县办的山东梆子剧团,演员近六十人,上演的传统戏 《对花枪》、 《麻疯女》、 《韩玉娘》和时装剧 《人面兽心》等引起社会轰动。1956年县办山东梆子剧团达到三个,专业演员近200人。各区的业余剧团也大量涌现,形成了一支庞大的业余演员大军。1958年市县合并,嘉祥县大部分并入济宁市,嘉祥县山东梆子剧团也与济宁市山东梆子剧团合并,1962年恢复嘉祥县,整个济宁市山东梆子剧团全部划归了嘉祥县,这时,嘉祥县山东梆子剧团阵容整齐,各行当都有名角,成为名震鲁西南,响遍数省的专业剧团。这期间,嘉祥县涌现出一批可以代表山东梆子最高水平的演员:窦朝荣,嘉祥窦坊人,唱腔独树一帜,形成窦派艺术,1954年以《两狼山》参加华东戏曲观摩会演,荣获演员一等奖。姚月芝也自成一家,在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安徽一带享有盛名,她主演的《对花枪》参加山东省第二届文艺会演,获二等奖。还有小生演员马金兰、红脸演员窦玉谦都曾参加省第二届文艺会演获二等奖。有金嗓子之称的李玉苓以现代戏 《不是小问题》参加省级展演,录音由省广播电台多次播放,她还以 《双枪缘》灌制了唱片。这一时期,嘉祥在对山东梆子的传承中,又有所创新和发展,使山东梆子的艺术特色更加鲜明。嘉祥县的戏剧创作也随着出现高潮。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在短短的几年里,孟令河连续创作了《凤落桐》、《牵牛花》、《老老少少》和《情祸》四部大型现代戏,对山东梆子的改革作出了有效尝试,使山东梆子在艺术上又迈进了一步。 《凤落桐》和 《情祸》分别参加了首届山东戏剧月和第二届山东省文化艺术节的演出并获奖; 《牵牛花》、《老老少少》和 《情祸》引起有关专家重视,有评论文章相继见诸报端。
自20世纪50年代始,豫剧大幅度扩张,影响加大,与豫剧有着深厚亲缘关系的山东梆子出现被同化的趋势,许多山东梆子剧团的演出加入了豫剧的成份,有的甚至改唱豫剧。而嘉祥县山东梆子剧团非常注意剧种的独立性,防止被豫剧同化,一直到现在仍然保持着山东梆子鲜明的艺术特色。可以说,嘉祥是山东梆子最正宗的传承之地。2008年6月,嘉祥县山东梆子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这里面溶入了嘉祥县文化部门和剧团人员的辛勤汗水与不懈努力。
在演出现场,剧团老书记、团长钱道著告诉记者,剧团保留了剧目40多个,曾经唱响苏、鲁、豫、皖、冀等十几个省市,每年演出300多场,观众达60多万。说到演职人员的艰辛,老钱感慨万千,他说,我们剧团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创业史,感人的故事都能编出一部戏。1993年到石家庄某部队问慰,驻地官兵看到我们艰苦生活和高质量的演出,非常感动,号召全体官兵学习嘉祥梆子剧团精神。
随着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电影、电视、影碟机及信息网络的普及,人们的娱乐文化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改变,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受到极大的冲击,它正在逐步微缩。过去地方剧团非常普遍,现在纷纷关门或转向,过去的戏迷到处都是,现在越来越少。特别是“80后”对中国传统戏曲问津越来越少。目前,嘉祥 县山东梆子剧团有30多人,是一支特别能吃苦、执着、进取的团队,他们在艰难地守候着自己的事业,不放弃,因为人民需要它,传承和光大传统戏曲文化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嘉祥县山东梆子剧团,我们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