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济宁市声远舞台人头攒动,我市精心打造的山东梆子《运河老店》演出现场的上座率达到了9成,观众中有老人,有中年,有孩子,甚至还有20出头的年轻人。一时间,《运河老店》好评如潮。而该剧的女主角孔月娇的饰演者“群星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杜玉珍就是在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梆子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时隔多年,四百年来不停地在风雨中飘摇的山东梆子再次强势登场,走进了人们心中。
山东梆子原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是山东最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形成并流行于鲁西南一带。地处鲁西南地域中心的嘉祥县,是山东梆子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对山东梆子的形成、传承、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嘉祥自古就是乐舞兴盛之地,《论语·阳货》篇有“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的记载,武城即是嘉祥。另外,嘉祥县境内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有很多乐舞百戏的场面,其中东汉时期的武氏墓群石刻左石室第三石刻有9人的乐舞画像,3人在跳踏鼓舞,还有3男3女6人的乐队,有的吹管,有的吹箫,有的弹筝。这说明在汉代嘉祥的音乐和表演艺术就已经相当发达,以后各代又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后来的山东梆子形成、发展、传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山东梆子和豫剧一样都是起源于‘秦腔’,”山东梆子艺术研究会副主任钱道著说。“大约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秦腔通过黄河和运河传入山东,与当地原有的击节而歌的民间艺术、民间戏曲形式相结合,且声腔受到山东语音影响,在鲁西南地区的一些州、县形成了本地梆子。各地梆子经过长时期的交流,形成了共有的艺术风格,后统称为山东梆子。山东梆子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嘉祥县是山东梆子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山东梆子形成后,在嘉祥这块艺术的沃土上扎根并茁壮成长。他的发展主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稍通戏路的富家弟子凑在一起自娱自乐,称作玩局;另一种是专门人员聘艺人,收学徒,组成戏班或剧社,演员多为穷家儿女,为谋生而从艺。解放前,嘉祥全县有各类玩局、戏班或剧社几十个,多数演唱山东梆子,他们频繁活动于全县城乡,使大量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剧目传播开来。县内凡有集市或较大的村庄,几乎都建有戏楼,如花林、戏楼街、青山、马村、大张楼、梁宝寺等,达几十处之多。马集乡戏楼街村即因村内设有年代久远、建筑考究的大戏楼而得名。
随着各类玩局、班社的大量涌现,嘉祥县的山东梆子名角也越来越多,如仲山的张孝河、李好忠,纸坊的贾福兰,张楼的张朝云等,都在当时享有盛誉。20世纪30年代,嘉祥县窦坊人窦朝荣唱红了苏北、豫东、安徽等地,被誉为山东梆子的泰斗。他主工红脸,嗓音洪亮,唱腔浑厚圆润,高亢激昂,表演感情真切,质朴无华,极具地方特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窦派艺术。他主演的《两狼山》成为山东梆子的代表性剧目。然而战争却让山东梆子失去了成长的土壤。
解放后,人们初步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各类戏班开始活跃。1950年,山东梆子著名演员姚月芝带领一干人从金乡县来到嘉祥,与当地的几个戏班合并,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县办的山东梆子剧团,演员近60人,上演的《对花枪》、《麻疯女》等引起了轰动,姚月芝主工青衣,唱腔优美独特,吐字清晰真切,表演入情入理,做戏声情并茂,在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安徽一代享有盛名。她在潜心研究山东梆子演唱技巧的同时,涉足豫剧、河北梆子等多个剧种,博采众长,富于创造,丰富和完善了山东梆子的艺术风格。姚月芝的《对花枪》也成为了山东梆子的经典剧目。
1956年县办山东梆子剧团达到三个,专业演员200人,同时还有大量的业余剧团。1958年,嘉祥县山东梆子剧团与济宁市山东梆子剧团合并。1962年,整个合并后的剧团全部划归嘉祥县,这时嘉祥山东梆子剧团阵容整齐,各行当都有名角,成为名震鲁西南,响遍数省的专业剧团,张继爱、李云鹏、马金凤、李玉苓等一批高水平的山东梆子表演艺术家深受广大戏迷青睐。有金嗓子之称的李玉苓主工花旦,唱腔音色纯正,发声洒脱自如,高亢明亮。其中《三省庄》中黑景芝一大段叫做《夸将》的慢板戏,集中体现了山东梆子的艺术魅力,经她潇洒自如的演唱和乐队优美和谐的伴奏,达到了回肠荡气的境界,观众百听不厌,每次演出,观众不仅为演员频频叫好,还为伴奏乐队多次鼓掌。上文提到的杜玉珍正是李玉苓的学生。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又涌现了一批新秀,1988年9月参加山东省“泰山音像杯”山东梆子中、青年演员大奖赛,刘金兰获演员一等奖,杜玉珍获演员二等奖,杨巧云获三等奖。1989年10月山东省第二届文化艺术节, 杜玉珍获演员一等奖,刘金兰获二等奖,李玉平获三等奖。
嘉祥县山东梆子还以自身优势不断向四周辐射。1956年嘉祥县山东梆子某团演出到泰安肥城,被肥城县组建为肥城县山东梆子剧团。1959年嘉祥县山东梆子二团划归枣庄市组成枣庄市山东梆子剧团,嘉祥县山东梆子三团划归滕县组成滕县山东梆子剧团。1962年济宁市山东梆子(嘉祥与济宁市合并时期的戏校)所属青年山东梆子剧团调往曲阜成为曲阜山东梆子剧团,还有嘉祥县培养出来的一些山东梆子演员到附近市县剧团成为主角。
然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豫剧的影响,山东梆子逐渐衰微,不少剧团将山东梆子和豫剧融合在一起,有的则直接命名为豫剧团了。1986年,山东省梆子剧团被撤销,同时省内一大批山东梆子专业团体纷纷解散,山东梆子发展遭遇重创。目前,山东省内上演山东梆子的专业团体所剩无多。然而在山东梆子跌入深谷的情况下,嘉祥人的山东梆子却非常注意剧种在音乐、唱腔等方面的独特性和纯正性,一直保持着山东梆子鲜明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难怪嘉祥县山东梆子艺术研究会的钱道著说:“要听纯正的山东梆子,还是到嘉祥来。”
近年来,影视、网络等新的文化传播媒介逐渐普及,戏曲活动阵地日益缩小,演出市场日益萧条,地方剧团资金匮乏,道具陈旧,人心涣散,正常业务难以开展,有些优秀剧团已经解体。传统剧目也逐渐丢失,无力排演新戏,多演小戏,长期在农村进行低水平,低收入的演出,而且一些颇有造诣的山东梆子艺人年龄偏大,已经退出演出,山东梆子缺少较为出色的传承人。
2008年6月,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嘉祥县着力于山东梆子的复兴与发展,在前不久举行的山东梆子研讨会上,嘉祥县文化局局长王玉振提出了几点中肯的意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保护机制;专业剧团是剧种传承弘扬的核心,要将专业剧团纳入全额事业单位;建立有效的传承机制;搜集整理剧本曲谱、名家唱腔唱段并出版,规范山东梆子唱腔,保持山东梆子的艺术特色,避免被其他剧种同化,重塑原汁原味的山东梆子;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保护名家流派传承人,促其收徒传艺,使名家流派更好的传承。建立山东梆子艺术学校,培养山东梆子新秀;建立宣传推介机制,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目前,山东梆子的保护已取得很大的成绩,嘉祥县创办了山东梆子戏曲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山东梆子演员,购置了服装道具和音乐设备;扶持民营剧团的发展,成立了李霞山东梆子剧团和青年山东梆子剧团,增强了山东梆子的生存发展能力;2006年7月嘉祥成立了山东梆子艺术研究会,创办了刊物《山东梆子艺术研究》……
关于山东梆子的未来,钱道著说:“我们还是要致力于扎根农村,因为山东梆子是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