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评论不少,各家观点不一,这不是一个坏现象,但是好象有点乱,甚至有的说法有些扭曲。和大家一样,我也爱山东梆子,也说几句心理话。
发展山东梆子,路在脚下
世界有三大戏剧体系;一是布莱希特体系,一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一是梅兰芳体系。其实,前两个体系所提倡的表演思维方式,是中国戏曲早已具备了的很成熟很完美的表演方式,叫体系也好,叫表演方式也好,总之说明中国的戏曲在世界上就有着公认的重要的地位。戏曲萌芽于先秦,成熟于元代,繁荣于明朝,集成转折于清代中叶,戏曲根植于中国历史的土壤,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京剧在1840年前后形成,20世纪初,新兴地方戏出现,包括越剧、评剧、黄梅戏,而山东梆子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戏曲当然如此,地方戏曲的诞生是因为有了孕育它的那片土壤,当然,它的存在和发展仍然依赖这片土地。在纷乱喧嚣的生活里,突然有一天我们蓦然回首,发现山东梆子依然在广袤的齐鲁大地上回响,我们深切知道,山东梆子已经在我们血液里流淌了多年。山东梆子的萧条没有让我们放弃它,泰安山东梆子剧团和郓城山东梆子剧团的坚贞守望,部分民营剧团的苦心经营和支撑,以及近几年各方人士不记名利的不懈努力,都让我们看到了山东梆子复兴和发展的曙光。世间万物,皆有其生存之道。我们不必悲观和过于急噪,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山东梆子已经迈开了再次复兴的步伐,我们也将为之各尽其能奋斗不息,因为它一直存在于我们的心灵深处!
山东梆子在继承和革新中发展
水有源,树有根。万物发展皆有其道。关于戏曲艺术的继承和革新并不是一个时髦的话题,从辛亥革命直到新中国成立为界限,戏曲艺术一直在继承与革新的讨论中飘摇,这当然也有历史的需求。山东梆子如果不继承先辈的唱腔和音韵,我们还能唱什么呢?多么简单的一个问题啊!我们对山东梆子的爱就是从先辈的腔韵开始的,如果不继承传统的东西,把原生态的东西丢失的一干二净,那么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去欣赏的呢?难道有山东户口的人乱吼一气也叫山东梆子吗?关于山东梆子的原汁原味用得着大张旗鼓的去讨论吗?自己去琢磨吧!艺术虽然不是象空车配货那样可以量化的东西,但它绝对有着可以参照的标准。剧协柴秘书长曾经说过:“剧中人物适合唱哪一派的唱腔,我们就唱哪一派,只要是受群众欢迎的老前辈的唱腔行韵,就是我们的选择”。这是对继承最好的诠释。戏曲艺术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戏曲的内在精神永远是时尚的,继承不是复古,而是对艺术精粹的延续。新时期以来,戏曲作为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体现而受到特别的重视。戏曲越发展,人们对传统的价值认识越深。如果不继承传统,戏曲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如果不革新,它又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戏迷观众要“过瘾”,非戏迷观众要“吸引”,如何弥合差异,寻求共通?只有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坚持创新。所谓坚守,不是一成不变,只有创新的坚守,传统才能焕发光彩。所谓坚持,也不是一味鲁莽,以传统为基础的创新才有根基。因此,山东梆子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这就是发展!
山东梆子后继有人
一些戏迷,特别是对于从来没有走近或走进山东梆子的戏迷来说,总认为或恐怕山东梆子后继乏人,其实错了,山东梆子后继有人!今年夏天,我和站长、杨圣军老师、书法家周老师有幸观看了省剧协青年山东梆子剧团的一次排演,该团秉承传统,行当齐全,才十七八岁的小演员表演非常专业认真,身手到位,声声俱是梆子腔,乐队阵容齐备,伴奏有板有眼,让人很是激动。如果身临其境,你决不会不知道什么是原汁原味的山东梆子腔,更不会感叹后继乏人。前段时间,又有幸观看了泰安山东梆子剧团《泰山神韵》的彩排,其中有一段山东梆子的唱段,是该团一名年龄不大的花旦演员,也是李红老师的学生,表演洒脱,山东梆子唱腔韵味十足,声情并茂,吃惊于这么小的年龄竟然把山东梆子唱的这么好。李红老师告诉我,团里象她这样的演员还真不少。我以前对山东梆子的传代问题颇为心忧,当我走近山东梆子以后,我改变了看法。只要路子走得正确,务实发展,后继绝不乏人!
山东梆子流派纷呈
弃医从商以后,时间变得拥挤不堪,唯一消遣的方式就是听戏,听戏途径大多是挤点时间看央视的戏曲频道。某一天,第一次看到名段欣赏正播放杨圣军老师的唱段,我一下喊了出来:“山东梆子!!”。16岁之前听过山东梆子(我16岁就离开了山东),虽然那时没有真正懂过山东梆子,但它就象老家村子前面的那口水塘和周围的垂柳一样隽永在记忆的深处,直到有一天它的美妙音韵又牵连起我对山东梆子的爱恋。山东梆子是经过三四百年历史冲刷和积淀之后的艺术品种,它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大师级的老辈艺人,同时也成就了山东梆子各色纷呈的流派。流派是一门艺术成熟的标志。流派的源头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出戏,而是艺术规律,即以唱腔表演为其特色的,符合艺术规律的艺术表现的产生。流派的实质是创新。山东梆子的流派已经形成,之所以没有象其他剧种那样明朗,跟近20年山东梆子的惨淡经历有关。我是一个不会唱戏的戏迷,纯粹一个的业外人士,对山东梆子的流派如何划分出来,我不敢独言妄论,但我知道,流派的明朗化是早晚的事,因为这是艺术发展的规律。我们爱山东梆子,就该爱它的全部,各派有各派的特色,有的戏迷偏爱某一流派,这很正常,如果因个人的偏好从而否定和贬低其他流派,这就是对山东梆子艺术的不全面理解了。各流派应该是团结的,艺术上相互借鉴,如果以某一个流派为主另立山头独来独往是不利于发展的。剧协柴秘书长说:在一出戏里,不同的剧情和人物必须要有能够表达该人物性格的唱腔和表演特点,我们在不同的流派里选择最佳的一个!
众人拾柴火焰高
任何一个剧种的兴起都不是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独立能够做到的事情,需要各方人士共同的努力,甚至是一个民族的共同协作,众人划桨开大船!作为戏迷,我们应该体谅业内人士的辛苦,更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戏迷之间相互探讨相互关心,切不可热嘲冷讽,以和为贵,共谋发展,《将相和》不仅仅是舞台上的表演。能为山东梆子尽己所能,是我们的骄傲和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