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方韩大战让韩寒的名誉严重受损,其实我看不尽然。关键的问题是不管韩寒最终收获的是好名声还是臭名声,这一点都不重要,无论好坏他都聚拢了人气,这才是最重要的,因为韩寒同学从实质上来讲就是一个娱乐明星。
5月3号下午,马英九在总统府会见10多位大陆高科技及创投人才,其中就包括韩寒。这就是说,正是因为众多人气的聚拢让韩寒的地位拔高了,才有了今天这样难得的际遇。所以,从表象上看方舟子是让韩寒感到了难堪,但这无疑等于为韩寒又做了一次免费的广告,而且是规模浩大的广告。特别需要提到的是,马府内的这次会见,韩寒更是少有的亮点,引起了不小的反响。马英九在与韩寒握手时说了声“久仰!”一时引得满堂哄笑,由此可以证明韩寒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绝不可小觎。
对于韩寒的飞流长短,逸闻轶事,笔者从来没有发表过议论,这倒不是说韩寒有多么高不可攀不可妄议或者是低俗不屑议论,而是因为有太多的人把韩寒含在嘴里,贴在脸上,稍微不慎的言辞足以招来滔滔口水,淹不死你也会折去你半条性命。今天笔者不妨冒一次被口水淹没的危险谈一谈韩寒同学。不谈过去,不谈将来,只说与马英九的这次会见中,他有可能说些什么,马英九又是持什么样的态度和观点。但是提前声明,这里所说的一切,仅仅是个人的一些主观臆想,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打发无聊罢了。
就从马英九道了声“久仰”说起吧。马英九一句郑重其事的“久仰”乐翻了在座的全体,为什么会有这般喜剧效果?我想,其一是因为马英九的这句问候语本身就有一种不对等的色彩。韩寒尽管名声在外日久,但毕竟还是一个平头百姓,而马英九在台湾位高权重,乃一“国”之首。初次见面,马首能以如此隆重的语言问候,实属罕见;其二,“久仰”一词往往被江湖人中惯用,马首以此一词相问侯,可见另有一番意味,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其三,在座的一干人众闻言则喜,哄然大笑,是会心之笑,还是嘲笑,抑或另有深意,很值得玩味。前两项我们暂且不论,单说说第三项,这帮人为何齐声发笑?
如果我记不没错的话,大概是在两年前吧,台湾大嘴巴李敖与名流女士陈文茜都曾评价过韩寒。李敖说:“韩寒那帮粉丝与他一样庸俗、低贱、没文化”。而对韩寒的书,李敖干脆称之为“臭鸡蛋”。如果说李敖的点评似乎还讲究点用词的话,那么,陈文茜作为政要名流,知名电台主持人,她的话就更难听了。陈文茜说,“作为上海市民,赛车先生的韩寒看起来蛮帅,其实没有多少文化底蕴。对于上海世博的无知,显得浅薄和没文化,说话就像放屁一样轻松。” 。听听,在大陆青年的耳鼓中,韩寒的话一句顶一万句,但到了陈文茜女士这里则成了“放屁”。这就是区别,这就是人与人在认识上的落差。尽管陈女士的言辞可能不会被大陆青年接受,但请不要忘记,陈女士是台湾人,而且是台湾各界声名卓著的大腕人物,所以,陈文茜的言论在台湾的认可度一定是很高的。我想,这应该才是马府内众嘉宾齐声哄笑的本意。有了这样的认知做前提,韩寒在台湾的这几日将会面临很多尴尬,应该是不用怀疑的。
撇开喜剧式的开场,我们来猜想一下接下来马韩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情形?在大陆,马英九被推崇为坚定的民主革新派,他的诸多言论被大陆民主追求者引用、复述,乃至推广,当然这也是大陆言论禁忌造成的结果。而韩寒从多年之前就被公推为大陆开忌言论的第一人,尽管他批评政府的一些言辞说的很含蓄,很模糊,但这让很多人从中偷窥到一丝惊喜,也因此奠定了他走红的基础。那么,韩寒在这次与马英九的会见中是否还保持其一贯的作派风格?还是以相对成熟、理智的语言思维进行交流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我猜想,尽管马英九被奉为开明的民主人士,他也不会愿意领受韩寒当面奉送的一大堆批评意见。这应该是每个统治者的共识。试想一下,既然是批评,则一定是苦口忠言。不接受,显得没风度,接受等于承认自己的无能。所以我想,这是马首不愿看到的场面,当然也是韩寒不可能制造的尴尬。但是反过来,马英九则可能会大力鼓励韩寒多讲体制外的言辞,批评的言论。这样一来彰显了自己对民主的主张,对独裁的厌恶。二来也便于同韩寒找到对应的话题。一举两得,皆大欢喜。
在这,我想提醒韩寒注意的是,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一个成年人,说话应该存有一定的分寸,切记不可把一些市侩俚语带入“国际交流”这样的场合当中去,以图引人侧目哗众取宠。因为我们知道,文化知识相对浅薄的韩寒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一些不太干净的语言用词引人瞩目的,这让他多多少少养成了一些不是太好的习惯。比如韩寒喜欢用“蛋疼”、“靠”这类口语发泄,如果在正规场合依然改不了这些毛病,恐怕就要贻笑大方了。当人更不能以“问候人家老母”、“U、S、B ”这样的句式突出个性,以免兑现了“说话如放屁”的注解。如果真的出现了那一幕,韩寒将承受的就不止是满堂嘲讽的哄笑了,有可能是结结实实的棒子。
但愿韩寒此次的台湾之行,能有所收获,至少要保全粉丝们的继续拥戴,为持续娱乐大众,攫取更多金银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