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刚刚闭幕的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把文化提升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在十七大报告中我们知道文化建设是位于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格局当中。那么文化到底怎么体现其地位和作用,我觉得从具体操作层面还有一些需要落实的方面。我们从研究的角度提出,能不能跟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相并列,提出一个新的发展战略那就是文化立国这样一个战略。把文化立国和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一样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这里,我希望能够把文化立国战略能够提出来,并且不断丰富它的理论内容。
实施文化立国战略,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强大渗透,有效抵制腐朽低俗文化,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创造与现代文明和当代经济发展相融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化财富,壮大中国文化产业规模,通过输出中国文化,树立与日益强大的经济地位相匹配的良好国际形象,最终使我国在提高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过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并且为世界和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公认标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GDP总量达到340507万亿元,约54048亿美元,已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伴随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增长,目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和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还远远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现代化的建设过程当中,在全球化的过程当中,中国怎么样在传承传统的民族的优秀的历史文化的同时,能够展现和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和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拼搏向上、改革创新、开放民主自由这样的内容。我想需要文化的力量来树立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的地位。在全球化的理念下,树立中国新的形象。
文化立国战略从总体上考虑,就是用新的视野打破形式,充分看到中央重视、社会关注、群众期待为文化发展创造的良好环境,充分看到结构调整、产业升级、需求扩大为文化发展提供的充分空间,紧紧抓住文化发展面临的难得机遇,积极推动中国的文化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从文化立国战略实施的意义来看,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文化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直接内容,是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在告别物质产品短缺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所在,也是当前和今后落实扩大内需长期战略方针的要求。文化不仅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而且直接关系民生幸福。
第二,文化和经济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正成为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文化不仅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越来越大,而且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直接构成了经济的内容。文化产业市场空间巨大,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不断催生新的精神产品和新的产业形态。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三,文化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思想和制度保障,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意义重大。从社会的制度构建出发,它与法律法规等“硬”制度同样,发挥着规范经济和社会行为的作用;同时具有“柔性”特点,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弥补法律制度的不足,
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第四,文化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公共文化发展,重视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保护,不断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普及,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道德风尚。实现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第五,文化发展为民主的政治制度奠定文明基础。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多样性,体现着多种文化的兼容并蓄;尊重各民族人民的文化习惯习俗,构建核心价值观,是平等、自由等民主精神的最高境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民主制度,实现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的协调发展。
文化立国战略提出的核心目标,就是促进我国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最终建设成为文化强国。具体目标是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提高文化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文化供给能力。
文化立国战略的实现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第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第三,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第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第五,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最后我希望在今后的研究当中,从经济学的视角,用产业的理论和公共产品的理论,来丰富和研究我们文化的发展。通过这样一个新的视角,克服一些在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的对文化发展的一些思想束缚,最终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实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