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近代以来,在西方国家文化霸权的压制下,信息的封锁和负面宣传使我国的文化输出举步维艰。但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孔子学院却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截至2009年11月,全球已建立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共计554所,分布在全球88个国家和地区。各国各地区的孔子学院都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和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成为各国学习汉语言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场所,受到当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
孔子学院走向世界,在全球范围内掀起儒学文化热、中文热,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热,无异于我国文化输出的一场春汛,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了孔院的“逆势走高”,我们的文化输出又应该从中吸取怎样的经验呢?
首先一点就是不容忽视的品牌效应。在西方社会,“CONFU-CIUS”(孔子)本身就是个品牌,是了解儒家思想与中华文化的最佳门径。孔子在西方出版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排名第五,美国人还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他虽没在人类历史上留下自己的专著,但在欧洲思想家眼中,仍旧可以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齐名,并称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三大先驱之一。孔子思想在西方流传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品牌效应的树立也得益于西方研究者,尤其是欧洲思想家对于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学界对儒学理念的广泛争论使孔子的理论获得广泛的关注和深度的认知。孔子强调的“仁者爱人”、“克己复礼”等观点都与西方社会强调的民主政治、和谐共生等理念高度契合。美国《华盛顿邮报》以孔子思想为核心提出的“亚洲价值观”,日本人竹添光鸿将“中庸”延伸至管理领域并形成“合理化管理”模式,都在印证孔子思想的普遍价值。西方国民口中半严肃半开玩笑似蹦出的“Confuciussays”(“子曰”)也都是源于长久以来形成的品牌效应,孔子的影响力已经到了无法忽视的地步,不可回避并渗透进当地人的常性思维中。也因此,在进行文化的输出时,我们应注意品牌效应的建立和强化,尽可能频繁地在西方人脑中注入关于中华文化最直观、最鲜明的论述或实物,并结合多方的宣传烙下关于中国文化的深刻烙印。
第二点是找到了与输入地文化的契合。我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之所以较为顺畅,究其原因,正在于为迎合输入国饮食习惯而做出的从菜品口味到装修装潢再到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变化。举个例子,同样一道中国菜品在东南亚可以加入咖喱、鱼露、柠檬和椰汁,而到了美国则改为加番茄酱、胡椒和沙拉,这种基于中国传统菜烹饪技法而附以当地特色调味品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顺应了当地人的口味,虽然菜品本身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原貌再现,却在保有中华饮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很好的将中国饮食文化推广了出去。孔子学院在对外推广中也非常注重对于输入地文化特色的迎合,不同的办学模式、不同的管理机制、不同的活动安排等等,孔院在保证传播原汁原味中国文化的前提下,秉承了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用多样化的形式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也给我们的文化输出提了个醒,企望完全根据中国人的喜好向国外推销文化产品不见得行得通,而适当地根据输入国民众的思维模式及接受习惯对中国传统文化产品进行必要的包装和改造是卓有成效的,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像变色龙那样,无论变成什么颜色,都是自身生存与繁衍的需要,而变色龙还是变色龙。
第三点是离不开商业化的助推性。从国外文化输出的成功经验来看,文化的输出应该强化商业化的助推性。近现代西方文化在世界各地的迅速传播,是在西方国家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现状下实现的。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被世界公认为商品经济发达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在研究中国经济崛起的原因时,不得不注重中华民族文化内核的探寻,并反过来开发文化产品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经济利益驱使下的文化产品传播速度更快、覆盖面更广,形成更有力的影响力漩涡。文化的传播模式和商品的流通模式是不同的,商品的流通模式更有助于信息的传递。正如美国的音乐和电影、日本的游戏和动画、韩国的饮食和流行文化一样,国外始终致力于挖掘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使文化这个抽象的概念更多的转化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利用商品的流通渠道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把文化产业的商品性做出来客观上拓展了文化的散布渠道,借助商品的经营模式使传统文化得以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更能唤起市场兴趣的文化产品助推文化输出。
最后还有一点必须提及的是,在文化的输出过程中要格外注意知识产权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从中韩之间的节日抢注之争,到朝鲜歌剧《红楼梦》的强势进驻,到日本游戏、动画产业把“三国”、“西游记”题材运用得淋漓尽致,再到《木兰》、《功夫熊猫》、《2012》等中国题材电影的美国制造,充满中国元素的文化素材在出国绕了一圈后转变为文化产品从新输入回我国以后,不动声色地打开了中国人的腰包。这让人不禁感慨,我国的文化输出像对外输出廉价劳动力一样在输出着廉价的文化原材料,我们却傻傻地坐捧着这些宝石原石不懂得如何切割出璀璨的宝石。这一方面说明我国的文化产业在传统素材开发上的不力,还凸显出了知识产权意识的淡薄。保护国家的文化遗产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文化的遗失比任何物质、非物质产品的遗失都更伤及国家的灵魂,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作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大工程,孔子学院走向世界的速度正在逐渐加快,但相比国际上其他的成熟文化传播机构,如德国的“歌德学院”、法国的“法语联盟”、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等等,我们还有许多需借鉴之处。可以相信,只要我们通过不懈的努力,中华文化也必将绽放出绚丽的光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