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山东省博物馆新馆建筑规模全国第一,展览总面积2.5万平方米,目前已布展展览面积工.5万平方米,展出各类文物万余件,相比省博旧馆近两千件的量多了4倍。就规模和设施先进程度而言,新省博在全国省级博物馆中名列前茅。
如此壮观宏伟的山东省博物馆新馆,将为广大观众展出哪些“宝贝”?这些“国宝”、“省宝”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在新馆开馆前,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了新省博,为广大读者一探究竟。
省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新馆已完成《汉代画像艺术展》《佛教造像艺术展》《山东历史文化展》《孔子文化大展》《明代鲁王展》《馆藏书法展》《馆藏绘画展》、《山东考古馆》《馆藏瓷器精品展》《第工工届全国运动会成就展》《鲁绣展》等工工个展览工5个展厅的布展工作。
《山东历史文化展》 蛋壳陶壁厚0.5毫米,至今难以超越
走进《山东历史文化展》展厅,这里以时间为主线,展示了从距今一万年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明清时期山东历史文化的全貌。
在展出的文物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创作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其壁厚仅有0.5毫米,制作工艺达到了人类制陶史上的巅峰,时至今日还难以超越。而此杯也是山东省博物馆的标志性文物之一。在这个展厅中引人注目的还有两件大型铜钺。铜钺上刻有“亚 ”铭文,这两件铜钺的出土,确定了“亚 ”铜器具体的出土地点和古代亚 族的活动地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外,还有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八角星纹彩陶豆,以及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这个展厅中还展示了填补国内空白的隋代壁画,这就是工976年山东嘉祥英山一号隋徐敏行墓出土的壁画。该墓为徐敏行夫妇合葬墓。徐敏行曾任职梁、北齐、北周和隋四朝,隋文帝时任晋王杨广部下的驾部侍郎。隋代墓室壁画此前从未被发现,徐敏行墓壁画的发现填补了这一空白。在展厅中,徐敏行壁画辟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这个空间还原了壁画在墓室中的位置。壁画放置在恒温恒湿的展柜内,在光纤灯的照射下,徐侍郎夫妇品着美酒、听着音乐,看着表演的画面,肯定会吸引观众,尤其是图中的蹴鞠更是备受世人关注。
《汉代画像艺术展》 汉代武土肌肉发达
山东的汉代画像石名扬天下,而近几年山东也多次发现汉代画像,填补国内空白。在《汉代画像艺术展》内记者看到了不少精品。
其中,2007年工0月东平县城区内商城建筑工地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汉代壁画墓出土的壁画,是首次展现在公众面前。当时,山东省文物局立即组织有关专家赶赴现场会同当地政府和文物部门组织抢救,并责成山东省博物馆成立了东平壁画保护小组,开辟具有恒温恒湿功能的专用库房进行抢救保护。经勘探发掘,这处墓地为家族墓地,时代约为西汉末年到东汉早期。
这幅壁画内容丰富,布局均匀合理,保存完好。壁画墓顶绘制云气纹和金乌,象征天空和太阳。门楣绘武士,须发皆张,肌肉发达,表现出武士张扬的个性和辟除邪恶的才能。墓壁以人物画像为主,巨大的门卒像,表现出墓主人避免外人进人墓室扰乱的美好心愿。可惜这种愿望有些脱离实际,经过发掘,发现工号墓多次被盗,随葬品几乎没有遗留下来,反而是壁画保留了下来,成为汉代人们生活形象而直接的描述。
《山东考古馆》 还原田野考古现场
进人《山东考古馆》展区,在第一展厅,七个标准探方让观众犹如进人考古工地现场。探方内复制出古代的地层及考古发掘中经常遇到的古代遗迹、遗物。现场摆放一些考古工具,如小车、手铲;考古现场照相的工具:竹梯、铝合金梯子、热气球、航模及飞机拍照等。配合展现一些考古工作人员进行遗迹发掘、绘图、照相等场面。在这一展室中,从欧洲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到中国古代金石学,从考古工作的一般程序到最新的科技考古,都做了普及型介绍。
第二展厅对山东重要考古成果进行了展示。山东地区的考古工作起步早,起点高。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物保护工作取得长足进展,开展了数百个项目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发掘墓葬一万余座,发掘古遗址十万余平方米,出土文物十几万件,取得大量的重要考古成果。在这一展室中,观众可以看到新近出土的临淄山王村汉代兵马俑群,日照海曲华美而珍贵的丝织品、漆木器,可以看到鲁北地区最新的盐业考古成果,也可以观摩高青西周遗址出土的车马坑的宏大场面。
省博新馆展出的万余件各类文物,涉及玉石器、青铜器、瓷器、书画等20余个门类。其中九旒(I )冕、《圣迹图》、蝉冠菩萨等—批珍贵文物更是第—次向观众揭开神秘面纱。
《明代鲁王展》 彩绘木俑堪称微缩版“兵马俑”
山东也有兵马俑吗?走进《明代鲁王展》展厅,映入眼帘的是明代亲王朱檀的随葬彩绘木俑群,足足397个木俑,堪称“兵马俑”的微缩版。
朱檀是朱元璋的儿子,在朱元璋在位时即死去,是明代最早死去的—个亲王,他生前被封为鲁王,王陵在今邹城市东北12公里处的九龙山。这组木俑中,文俑身着圆领拖地长袍,腰束带,足蹬黑靴。武俑多内着长袍至脚面,外穿铠甲。其身份、动作、持物以及衣冠各不相同。有捧剑,执戟、矛、金瓜、响节、伞、扇、灯笼的仪仗队,也有吹笛、箫、笙,佩长鼓,持鼓槌,击拍板的乐队,还有戴盔佩甲执戟的武士、拱手而立的文职官吏以及身材魁梧的侍卫。这组木俑是出土后第—次如此完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而除了随葬木俑,鲁王墓出土的镶宝石金带扣(图③)也是首次向观众展示,这个小小带扣上竟然嵌各种宝石33颗!其中正中嵌大蓝宝石1颗,大珍珠4颗,小珍珠4颗,红宝石12颗,猫眼石2颗,祖母绿1颗,绿松石6颗,小蓝宝石2颗,宝石1颗,—枚带扣上镶嵌如此多的珍贵宝石,是极其罕见的。戗金云龙纹朱漆木箱(图②)也是首次向观众展示的—级文物,戗金漆器,指在单色漆器表面上,采用特制的针或细雕刀,雕刻出纤细的阴文花饰,并在花纹内填金的漆器。戗金漆器流行于宋代,戗金技术经常使用在皇家器物上,象征着皇家的威严与地位。元末明初把漆器戗金工艺推向了又—高潮,戗金技艺已极为成熟,但流传下来的却极少。所以,鲁王朱檀的戗金云龙纹朱漆木箱和木匣,可以堪称国宝级文物。
而在《明代鲁王展》展厅中,还有—件举世无双的国之重宝———九旒冕(图①),也是首次向公众开放展出。据《明史》记载,明朝天子戴的冕前后分别垂着12道旒,每道旒上有红黄青白黑共12颗玉珠,太子用11旒、11珠,亲王只能用9旒、9珠。鲁王这个九旒冕前后分别垂着9道旒,每道上9颗五彩玉珠,共用珠162颗。目前,作为文物的垂旒冕全国只有两件,—件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是民国初年袁世凯登基称帝时穿的—套仿古冕服中的冕冠;另—件就是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的鲁王600多年前的明初亲王冕冠,因为袁世凯的冕冠为近代仿品,因此这件九旒冕堪称举世无双。

明代《圣迹图》,描绘孔子晚年埋头编著《诗》、《书》、《春秋》;教授学生,培养人才
《孔子文化大展》 十六幅《圣迹图》走出孔府
山东是孔子故里,山东省博物馆新馆也将《孔子文化大展》放在了整个布展的重要位置。据介绍,这是目前国内最权威、最翔实的孔子文物专题展。
走进这个展厅,仿佛看到了—部形象化的孔子编年史。—进门映入眼帘的就是全套三十六幅《圣迹图》的多媒体播放器,通过感应式互动卷轴查询系统的方式,展示全套明代彩绘《圣迹图》,观众可以自己动手,选择自己想看的内容。这种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弥补了单—文物展示的局限性,增加了展览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能够让观众得到全新的参观感受。
而随后观众会看到明代彩绘本《圣迹图》真品(—共36幅,本次展出16幅),是迄今为止最翔实地记录孔子生平的古代绘画作品,《圣迹图》过去—直收藏于孔府,是孔府的传家宝,从不轻易展示,更不会—次展示如此多幅,此次省博新馆开馆才将其调来。据—位在省博工作三十多年的老专家介绍,这是他工作以来第—次看到这么多幅《圣迹图》。此外,《孔子画像》《衍圣公及夫人画像》《孔庙祭器》《孔府餐具》《孔府服饰》等都是孔府旧藏,属于难得—见的珍品。
《佛教造像艺术展》 “东方维纳斯”笑容迷人
走进《佛教造像艺术展》,工作人员为记者讲述了—个有关省博镇馆之宝蝉冠菩萨(图⑥)的故事,蝉冠菩萨是—尊北魏佛教造像,由于其雕刻精美,加之出土时折断了双臂,因此被雕刻界誉为“东方维纳斯”。
但就是这尊美丽的雕像却经历了诸多磨难,1994年7月初蝉冠菩萨雕像被盗,此后几年间杳无音信,直至1999年12月才得到线索,原来蝉冠菩萨像被盗后流转到英国文物市场,1995年,被日本美秀博物馆花费巨资购得,成为该馆的展览文物。在国际诸方友人的协助下,中、日双方经过了多回合的谈判,终于在2001年4月达成协议,并正式签署《备忘录》,确定2007年底在美秀博物馆创立十周年之际,日方将这尊稀世珍宝无偿还给中国山东。2007年3月至5月,为了答谢美秀博物馆无偿赠还菩萨像的诚意,山东省专门组织了70件(套)佛像文物,在日本美秀博物馆举办了《中国山东省佛教美术展》。2008年1月,在外流浪长达14年的蝉冠菩萨像终于回到故乡,入藏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也因此与美秀博物馆结下了良缘,按照先前签订的赠还协议,蝉冠菩萨像此后每五年到美秀博物馆展览—次。如今,蝉冠菩萨像作为—件珍品文物,静静矗立在山东省博物馆新馆恒温恒湿的展柜内,尽情展示着—千五百年前的余辉,接受着世人的欣赏和巡礼。而为了保证这尊雕像不再被盗,展柜使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防盗装置,—根报警线就造价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