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大学教授王守常先生和作家李宽定共同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贵阳国学大讲堂近日开讲。在国学大讲堂开讲之际,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的王守常教授,请他讲述创办国学大讲堂的初衷和对国学的理解。
王守常:国学要回归经典
北京大学的王守常教授是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一个机缘巧合,他认识了致力于中国文化推广的著名作家李宽定,两人一拍即合,决定筹建贵阳国学大讲堂,这也是中国文化书院继武夷山国学大讲堂、成都杜甫草堂大讲堂之后的第三个国学大讲堂。在贵阳国学大讲堂即将开讲之时,本报记者电话采访了王守常教授。他说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期,我们要“返本开新”,中国人既要接受西方的文化,又要回到自己的文化传统。
记者:你说中国文化需要返本开新,怎么理解?
王守常:上世纪30年代有一个著名的学派“学衡派”,陈寅恪先生是这个学派的领袖。这个学派的学者都是在学界建立文化典范的人,他们有很好的传统文化的修养,又都在国外留过学,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他们思考的都是怎么让中国接受世界文化,又怎么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陈寅恪曾在《学衡》杂志上说:“一方面不忘记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一方面努力向西方学习。”我认为这可概括成四个字:返本开新。我们中国文化书院有一个宗旨,就是冯友兰先生讲的:让世界文化走进中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学衡》杂志的立场和取向,即“昌明国故,融会新知”,这告诉我们怎样看待新的东西,新的思潮。体现我们在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也要从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将传统文化的精华发扬光大。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追寻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在国学中应该是自己对人生、对生命的感悟和认识。中国人还是要在自己的文化中找到让自己安身立命的东西。这也是我提倡的,要返本开新,既回到自己文化的传统中,又接受西方的文化。
记者:讲学、藏书和祭祀是古代书院的三大功能,作为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你觉得现代书院的功能是什么?
王守常:书院是国学教育的一种方式。古代书院教育的方法,老师和学生是一个对话、探讨的方式,不是像今天制度化的学校。书院传承了一个师生之间共同切磋、教学相长的传统,老师不仅是教授知识,更多的是教给你做人的道德。所以,《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现代书院形式上更多样化,传统书院的传播面比较小,现在讲堂面向社会开放,规模更大。现代书院不仅介绍传统文化,回答现代社会提出的问题。例如这次贵阳国学大讲堂就讲“生死大智慧”。
记者:你对这个国学大讲堂有什么期望?
王守常:我们希望能和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需要结合起来。希望更多的人通过学习打开思维,感悟人生,心态平和。人一旦平静了,思考问题也就会多元化,不至于走极端了,并且也会变得有责任感。现在的一些讲座不太负责任,哗众取宠,内容没有涉及具体文献或是历史文献交代得不清楚。我们这个大讲堂会更谨慎一些,会对文献交代清楚,以便让听众记录后回去翻阅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记者:你提出国学一定要回到经典,为什么?
王守常:任何一个时代的进步都是要回到经典,比如说文艺复兴就是回到经典,同样我们也要回到经典。现在是一个社会转型期,人们对传统理解不够。对现代的理解又停留在表面上。中国悠久的历史留下很多经典著作,准确地解释了那个时代的问题。我们可以从经典里学到很多东西,可以从传统文化里增长智慧。
几千年来,虽然使用的工具改变了,但人的心性思维没有变,人没有改变。对生老病死的困惑没有变。几千年留下的经典回答了中国人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所以我们要回到经典。不能仅仅通过娱乐的方法,而是要认认真真地去读经典,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明白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