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丰富多彩的孔子文化资源是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宝贵财富,济宁文化产业离开孔子文化,就会失去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现实竞争力,这已是共识。当下,挖掘和保护好孔子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和发挥好孔子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有济宁特色的文化产业,实现孔子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已成为我市做大做强孔子文化带动战略的难点和热点,本刊特别邀请社会各界及广大读者对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出谋划策。本文作者从孔子文化资源产业化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不乏真知灼见。
孔子文化产业化成城市发展新亮点
当今社会,孔子文化不仅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厚底蕴和持久动力,而且成为新一轮济宁竞争的新焦点和新亮点。富有孔子特色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所产生的文化力已经开始成为带动济宁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孔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势头日益强劲,也进一步加强了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工作。孔子文化大遗址保护、国家级曲阜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设立、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设计、曲阜孔子文化会展中心的建设、部分民俗馆的修建使一些濒临绝迹的生产生活用具得到保护和再现,《杏坛圣梦》、大型原创舞剧《孔子》、电影《孔子》、电视剧《孔子》、动漫《孔子》、祭祀孔子的乐舞开发等历史文化遗产节目的表演挖掘了当地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大量富有济宁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开发,一批具有长远眼光的资本投资人注册孔子文化类的公司等,使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有效的开发利用,于无形中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和文化互动的过程。孔子文化资源赋予其文化产品特别的内涵。孔子文化产业化过程不仅可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借助文化产品的销售,使孔子文化观念和价值理念在潜移默化的文化消费中,得到广泛、有效的传播。一些地方和国家正是凭借其具有强势地位的文化产品,传播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如广西《印象刘三姐》、河南《禅宗少林》、陕西《大唐芙蓉园》等既实现了文化开发中的保护,又输出了文化价值观念,也发展了文化产业,提高了地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由资源向产业转变尚存不利因素
近年来,济宁市积极探索孔子文化资源产业化之路,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并开始成为地方发展新的增长点。毕竟,孔子文化资源产业化实践还处在探索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克服和解决。
对孔子文化产业的认识不到位。一是守着孔子文化资源的金矿当乞丐。济宁是孔子文化资源的富矿区,这本来是文化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可是资源优势不会自然而然地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这个转化过程需要投资、需要技术、需要创意。二是盲目开发利用孔子文化资源。并不是所有的孔子文化资源都可以开发成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一些概念性的文化、宗教文化以及历史名人等,所承载的更多的是一种形象价值、宣传价值和教化价值,难以转化成直接带来经济价值的文化产品。硬性开发就会使不少投资人蚀本亏损,上一些很难看到市场前景的项目,结果是既造成浪费又在不同程度上对文化资源造成了误导或破坏,严重地挫伤了人们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
发展孔子文化产业的能力不强。济宁拥有独到的孔子文化资源,发展孔子文化产业的优势非常明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将文化资源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能力还不强。一是开发利用孔子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资金不足,文化产业基础薄弱。二是开发利用孔子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创意人才缺乏。三是文化产业市场机制不健全。孔子文化产业管理上存在着政出多门、交叉管理、多头管理现象,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管理机制依然未能得到彻底有效地改观。
孔子文化产业化水平不高。在现代生产技术、高科技手段和创意能力不足的条件下,文化资源只能是粗放式、简单、低水平的开发利用,由此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大多只是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这必然会对一些市场潜质高的文化资源造成浪费甚至埋没,并可能失去再度开发的机会。同时,还或多或少地存在文化资源开发的短期行为,对文化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如古迹、文物被改头换面,重新包装,失去了古迹、文物的原貌;民间舞蹈、仪式、风俗习惯被庸俗化、简单化、神化、封建迷信化、复古化,失去了原有的神韵;不少古迹、文物在开发名义下遭到破坏,有些甚至是毁灭。保护文化资源就要保护文化的历史真实性,引导人们去体验真实的文化内涵,在真实的文化情境中去了解历史。
催生孔子文化产业化途径探索
产业化是将孔子文化资源优势做强做大的基本途径。只要改革创新孔子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建立和完善孔子文化资源产业化机制,培育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就能实现孔子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的有效转变。
改革创新孔子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孔子文化资源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赋予新的内涵。首先,树立开放目光和创新意识,把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资源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墨守成规。其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孔子文化资源进行分类评估,区别对待,探索最适合自身资源类型和特点的开发利用模式,不能简单地模仿和套用固定统一的开发模式。第三,整合孔子文化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上规模、上档次,一方面将孔子文化资源打包,另一方面与济宁的地理资源、生物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捆绑,从而形成产业发展的综合优势。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地球变成了地球村,文化资源也逐渐丧失其独占性,成了文化再造的资料。美国人利用中国的花木兰传说和恐龙蛋化石加工创造出动画片《花木兰》和《侏罗纪公园》就是典型的例子。
建立和完善孔子文化产业化新机制。首先,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政策和法规。法制保障是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用法制化手段来约束和规范文化资源开发行为,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使孔子文化资源开发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其次,建立和完善文化资源开发保护互动机制。尽管文化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可循环利用、反复开发,但同样存在保护的问题。同时在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强调“谁开发、谁受益、谁保护”的原则,把部分开发收益应用到资源的保护上。
培育催生孔子文化产业新业态。文化产业新业态是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糅合传统的文化艺术因子,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和体制,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加入文化内容和科技成分的一种新的生产与盈利模式。突破“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老框框,树立“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理念,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拓展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打破长期形成的文化管理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树立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理念,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科技手段如节会、论坛、文博、动漫、游戏、网络传输等新兴文化产业,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制定文化创意人才的奖励措施,营造培养和吸引文化人才的良好政策环境;逐步取消已经产业化的国有文化单位享有的特殊政策保护和垄断地位,放宽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种种限制,真正实现市场主体间的公平竞争;允许和鼓励文化企业直接上市、与上市公司合作成立子公司或收购上市公司进入资本市场;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政府可以安排专款、采取银行贷款贴息办法支持金融机构参与动漫、创意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并对各种投资行为加以规范,以确保孔子文化产业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