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卷本、洋洋洒洒800万字的《土生说字》(李土生著,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是一部不分开头结尾的书,可以随便抽取一卷来读,也可以随手翻到一页来读。由7000余个汉字,衍生出了7000余篇文章,不妨这样说:其中的每一篇,都是对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载体和最基本单元的汉字的一次细致端详和深入勘探。读他的解说,我们有一种丰盈的收获感,深刻地感知到了汉字的魅力,并体会到这种魅力的源泉,也正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字典中对于汉字的解释,一般是对其意思进行排列,先陈述什么是本义,然后再说引申义、比喻义分别是什么,十分严整、规范。在使用中除了觉得未免单调呆板之外,倒也习以为常。但这套书却给人一种发现了一方新天地的喜悦:其一,它不但具有传统字典的这些内容要素,同时在阐释方式上也更展开、更充分、更生动、更形象,总之是更具有表现力;其二,它从传统文字学相对狭小的范围中抽身出来,大步跨进汉字文化学的广阔疆域。对此,作者在前言中表述得十分清楚:“通过汉字的形体、构件,乃至笔画、读音,来分析汉字的内涵及其丰富的人文意蕴,并通过汉字,展现恢弘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这就是本书编写的宗旨。”
该书对每个汉字的解读,都是首先追溯其从甲骨文、金文、小篆沿袭至简体的发展脉络,然后对字形予以拆解,并根据字的象形,解说其本义。这些是对于传统字典释义方式的继承和对前人成果的融汇,在此基础上,给读者以新意纷呈、新见迭出的面貌——这正是该套书独擅胜场之处。围绕每一个字,作者凭借其深厚的知识蕴积加以辨识和判析,一任思绪纵横驰骋,其思维的触须,不但触及到了包括典籍、诗词、掌故等在内的传统经史子集、稗官野史中的诸多领域,且对于现当代和域外的文化资源也多有涉及。不难发现作者的“野心”,那就是努力将每个汉字蕴藏着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掘出来,阐释出来,力求达到一种极致。他或者抽丝剥茧,或者由此及彼,将每个汉字的多重意义,自然、生动而流畅地发掘出来,勾连起来,使其获得了一种既形象、又深入的解析。正如每一滴水都可以反射太阳的光辉一样,每一个汉字,也都蕴藏了、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个密码、某种基因。
游说无根,举例为证。比如对“川”字,作者这样层层递进地加以解读:从其象形看,字形左右是岸,中间是流水,像河流形,所以“川”的本义是河流。因为这一重意义,有了“川流不息”的成语,形容行人、车马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又因为载舟船平稳航行,引申为能使人车平稳行进的陆地,即平地、平原,成语“一马平川”即来源于此。又从平坦的河川、平地,再进一步延伸指草原或开阔盆地,作者引了古乐府“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来作解释。接下来笔锋一转,由实而虚,援引《国语》的记载,引出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成语,指出了统治者阻塞百姓言路的危害。然后,又转移到因境内有四大名川而得名的“四川”上,介绍了“川菜”的味道,“川剧”的特点。这一节的末了,还捎带介绍了一个通假字:古代“川”又可同“穿”,如动物“穿山甲”也被称为“川山甲”。其实,这种信息密集、辐射广阔的特点,也体现在全书的每一篇中。
再如对“木”字的解读,更是凸显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熟谙。文章提到了《庄子·山木》中的关于有用与无用、材与不材之辩,提到了《论语·公孙长》中的“朽木不可雕”,也提到了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人生悲凉,字里行间有着智慧和感性的双重浸润。
和字典类书籍的强调客观性、摈弃情感色彩相比,这是一套“有我”之作。在一些篇章中,作者加入了不少人生体验和感悟的内容,使得文章在知识性之外,还具有了一种智慧的凝结,而其表达上的挥洒自如,更为文字涂抹上了一道文学色彩。如对“幻”字的解读,写到了《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揭示了作者“视人生为幻境”的哲学思想;由“庄生梦蝶”的典故,触及了人们对于生命本质的思考;通过对具有同样想象特性的《幻想曲》音乐、《西游记》等传统神怪小说、《百年孤独》等魔幻主义作品的分析,指出产生它们的原因,正是“由于现实生活中的琐碎和可爱的缺乏,幻想不失为一种使生命趋向趣味性的方式”。在指出“幻”字所蕴涵的“变化”的意思之后,作者议论道:“命运是变幻莫测的,人性也是如此,因为变贯穿人的一生,是生命延续的前提。”“变幻无处不在,但是坚强的人却能在最糟糕的变化中扼住命运的咽喉。中国拳术中有‘以不变应万变’的说法,人生也是一样,总有些内在的东西是任何外在环境都不能改变的。”
这样的文字,某种程度上更接近于一篇有关人生感喟的文学随笔了。从传统文字学或者学术规范的角度看,也许会对此颇有微词,但如果它们让读者感到生动、有趣,且并不以牺牲释义的准确性为代价,又有什么不可以呢?为什么要拘囿于某种固定的甚至是死板的格式呢?何况作者自己已经在序言中强调过:之所以把书名定为“说字”,说明并非是单纯的汉字训诂考证。他的本意毕竟不在于做汉字学的学术研究,而是为了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作者为自己确立的是“以汉字观照传统文化”和“以传统文化辉映汉字”的目标,应该说,他的确做到了,且做得不坏。经由他的解读,每一个汉字都仿佛是一扇窗口,从窗口望出去,望见了一片美丽的风光,仿佛三月的江南,杂花生树,群莺乱啼,让人目不暇接。我们知道,这种动人之处正来源于历史和文化的恢弘和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