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全球兴起了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这个现象背后有着怎样的现状与本质?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季羡林先生的弟子王岳川教授来进行分析。王岳川在学术上主张“发现东方,文化输出,会通中西,守正创新”,他试图在东西方互动中,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世界化进程,建立真正的“中国文化形象”。
本期嘉宾
王岳川,1955年生,四川安岳人。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93年以来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文艺美学、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与中国文化身份的教学和研究。兼任日本金泽大学、中国澳门大学客座教授,复旦大学等十所大学双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旁白
要说到四川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成都人往往可以如数家珍地举出好多人的名字,而在这个名单当中,王岳川是一个上榜极高的名字。原因很简单,这个当年在川大中文系就很出名的才子,毕业以后就到了北大,在北大上研究生,在北大当了教授,成为博士导师,成为他所研究的领域的翘楚。
王岳川离开成都去北京继续求学的那年,他27岁,从那以后就一直呆在未名湖畔,到今年已经28年了,也就是说,他在北京呆的时间已经比他在四川从出生到离乡的时间都长了。以至于他走上金沙讲坛时,都没能说四川话了。他更习惯于用普通话表达思想。
其实,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王岳川这几十年思考的问题,是关于中国的,甚至是关于世界的。和许多学术界的明星相比,王岳川似乎有点寂寂无声,但是,那天,当儒雅的王岳川对着家乡的金沙讲坛听众侃侃道来他的思想时,成都听众发现了一个中国学者所站立的高度和思考问题的硬度。“国学根基、西学方法、当代问题、未来视野”一直是王教授治学的十六字箴言。
当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在改革开放以后的这三十年来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发展以后,中国的文化怎样与之相配?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世界?这样的问题,看似浩大,常人似乎难以企及。但是,王教授的演讲让我知道,这些问题是中国人迟早要面对的,我们无法绕开这些问题,就像今天我们无法绕开世界的经济来说中国的经济一样。
王岳川回到故乡,带来的,是更广阔的视野。
实录
北大三大理论值得商榷
今天要给大家讲大国形象与文化复兴。用这么短的时间要把中国文化讲清楚很难。去年端午节,央视请了于丹、纪连海、方文山,包括聂卫平和我等,在浙江的河姆渡做了一次关于中国端午节的讲演。给我布置的题目就是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在讲之前我先解释一下,我是北京大学的教授,我的母校在九十年前有很大的成就,科学、民主和为新中国培养干部,但北大不是所有都是对的,起码有三大理论今天值得商榷。
一是打倒孔家店。追其来源,打倒孔家店是咱们四川人最先吼出来的,到了北大已经放大了,但今天孔家店不仅没有打倒,而且越开越多,在全世界要建500所孔子学院。我想当年提出打倒孔家店有它的历史进步意义,但时过境迁,我们不能老生常谈,要重新思考。
第二是全盘西化,胡适提出的。今天很多人说全球化,但全球化不等于同质化,而且全球化有四个维度。其一是科技一体化,我们应该向西方好好学习,正如早年他向我们好好学习一样。其二叫规则并轨化,所以今天经济学家、法学家满天飞。北大几位博士生问我,我们毕业分配很困难,你说的发现东方究竟什么时候呀?我说不要急,中国的崛起是一步步来的。所以发现东方是第三,叫文化对话化,人文科学走向前台。十年以后,满天飞的不是经济学家法学家,而是人文学学者。其四是宗教冲突化。
萨缪尔·亨廷顿,美国的一个重要思想家说过几句话,一是20世纪末世界上最大的战争是基督教的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的争斗。这个我们看到了。第二句话中国人从来没有听进去,就是21世纪将是基督教文明和儒教文明的争斗,那就是美国和中国。人文学家面临很大的问题是文化和宗教不像制度和科学一样可以全盘照搬,所以在我来看全盘西化只能半盘西化,这个半就指的科技一体化、规则并轨化,但还有另外一半,文化对话化和宗教冲突化需要高智商的人文学家来协调,而不是照搬。
北大第三个理论是废除汉字,提出者钱玄同。但我们来读一下《论语》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几乎不用翻译。我在美国演讲说,孩子们,你们能读懂17世纪的莎士比亚吗?能读懂11世纪的古英语吗?但是我们能读懂2500年前的中国《论语》。
中国文化六个关键字
现在讲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我把它分成六个关键字:水、节、中、庸、孝、和。第一个字水,河姆渡文化7000年,证明中华文明不仅是黄河文明,也是长江文明,称之为中国的两河文明。水在中华民族有几大美德:首先水主平,然后水很勇敢,赴瀑布高谷而不畏。九曲黄河滚滚东去,水坚韧;水冲洗掉一切污浊,水干净;最后是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水就是时间。这就是中国文化中水的哲学,水的精神,了解了水,就了解了中华文明的根本。
第二个字是节。我们在四川谈楚国的屈原,是因为端午节的缘故,把我们结起来了。节,结也,中国人造字之前是打结,小事情一个小结,大事情一个大结。所以中国的节是团结的结,团圆的节。了解了节,我们就知道中国的节和水一样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密码。
第三个字是中。西方有天平,它是把一段取其中。你看到中国称中药的秤,左边很短一段,右边很长一段,有一个四两拨千斤的秤砣,就把平衡找到了。所以中国的中,不是二者相折取其中,相反是一个高智慧、高平衡的能力,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力量。
第四个是庸。这个庸不是平庸的意思。朱熹解释,庸者,长也,世间万事做到持之以恒最难。我曾经让一个博士生做了一件事情,举一张不到十克的宣纸,举到十分钟,他说我不行了。这个同学身高1.8米,举百斤之重轻而易举,举10克的东西坚持不到十分钟,可见持之以恒是多么艰难。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人间的规律和制衡的办法,就是中,但我们却不能把这个中坚持到底。我们容易发大词,发宏愿,赶超英美,赶超世界,却不愿意做一点一滴的小事情,做坚持下去的事情,这就是问题所在。
第五个字是孝。我们很多节也与孝有关,中国过去几千年的文化归根结底是“孝”文化。每一年我们看到中国的年轻人冒着严寒,冒着乘车难,坚持在大年三十赶回家,把一年辛辛苦苦挣的钱给他们的父母亲,这就是孝。孝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儿子把老人扛在肩上成了他的拐杖,就是孝。孔子怎么样谈孝?孔子说了两个字“色、难”。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面对父母亲和颜悦色,直到老人家去世,很难。为什么孔子不体系性地建构孝呢?中国有一句话叫“久病无孝子”,所以孝是“色、难”。
最后一个字是和。和谐的和,中和的和。三和为难,第一家庭个人之间是和睦,家和万事兴。第二社会要和谐。最高的和是天下和平。
这些美丽精神正在飘逝
总结一下,儒家刚健清新,积极进取,道家养生退守,全身远祸,佛家生死轮回,彼岸世界,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就要求人正直而不傲慢,行动而不放纵,欢乐而不迷狂,平静而不呆板。要做到这几条是非常难的,比如范进中举,突然从悲的极限到达快乐的顶峰,疯掉了。
我们来做个中西方文化对比。去年10月英国发生了一件非常雷人的事情,一位10岁的女童佐薇,把自己61岁的奶奶给放到网上拍卖了。出乎人意料的是,这条卖奶奶的商品交易消息一经发表,她标的99英镑两个礼拜之内飙升到2万英镑。司法部门介入,但是她又没到法定年龄,所以问她你为什么把奶奶卖了,她说奶奶每天在我耳朵边教训我,我很烦,所以把她卖了。
再看一下国内的一条新闻。2004年10月,一位太婆抱着两岁的孙女在铁路上玩耍,火车疾驰而来,紧急关头,太婆一把将孙女抛出5米,自己却被火车当场撞死。我相信人的本能会在关键时刻自我保护,是什么让这位太婆战胜了本能?
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今天一幅书法动辄几百万,但他嫁女只给了女儿一口空箱子,让洞房花烛夜的小两口认为太抠门了。他们打开了这个空箱子,看到箱底写了一个字“勤”,这就是中国式的父亲对孩子深切的爱。过了几百年比尔·盖茨也把他几百个亿的美元全部捐了。
但随着科技发展,我谈的这些美丽精神正在飘逝。美国10年前已经在试造人造子宫。做个换位思考,如果人造子宫出来的不是一只羊,是人呢?你是孝你的父母,还是孝那个被扔进垃圾桶的人造子宫?高科技有没有道德底线?
我们现在对自己的文化空前不自信,我想说中国今天在心理上是一种文化自卑主义。我们的大片一直是揭露民族的劣根性,美国的大片哪一部不是宣扬美国的精神?看看我们的音乐、绘画,今天还有几个真正懂得民乐的,真正弹古琴或者是拉二胡的?
现在中国的经济崛起了,但是文化方面遭遇了很大的问题。我很早前去甘肃、宁夏、青海,很奇怪,那些小酒店,小拉面馆,居然有于右任的真迹。但我们上海、深圳,五星级酒店里边全是假油画,五星级酒店光有游泳池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真正的中国油画、版画、书法和国画,这才是品位。
核心问题是没有原创
欧洲战胜世界是用了一个丛林法则,我把它归纳为“三争文明”——人与人之间是竞争,群体之间是斗争,国际之间是战争,所以英国叫日不落帝国。而美国是“三片文化”,他吸收了一手拿枪,一手拿圣经的经验教训,让你看大片,今天3D大片又出来了。第二是薯片,我们汶川地震挖出来的那个小男孩,说的第一句话是我要喝可乐,没说我要喝茶。有人说女士要管好先生的胃,让他走遍天涯海角都向往家的味道,但现在美国人管好了全人类的胃。第三是芯片。这次中央给了死任务,要在一年之内设计出可以跟Windows媲美的视窗系统。
中国有什么文化呢?我暂时没有想好,姑妄说之,叫做“三和文化”,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际和平。但我们需要艰苦的创新,才可能使“三和文化”这个边缘化的文化和“三片文化”齐美。
我们今天没有创新。我查了一下,明朝以前,中国对人类的原创超过400项,清朝以后一项都没有,尤其是20世纪,我们很多东西都是模仿加拼凑,所以王选说过一句话,中关村一条街应该叫骗子一条街,没有原创是核心问题。
我从文化角度做了一个统计,更加骇人听闻。我到国家图书馆查出1900到2000年,中国一共翻译了106800多册书,我又出国去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次泡图书馆,查海外翻译了多少中国书,不到1000册!10万对1000,文化赤字超过了100倍,而且翻译的大都是算命、八卦和烹调。这个问题很重大。所以我发愿,还能活20年的话,我准备翻译300本书,然后做100个Discover这样的高清晰DVD,办一个学校叫新希望,让更多的西方孩子到中国来学习汉语,学习重要的经史子集,学习中国的琴棋书画。
英国撒切尔夫人3年前说了几句话,让世界震惊,她说,中国不会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权利的具有国际播撒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她还说,中国的知识体系不能参与世界知识体系的建构,不能成为知识生产大国,即使中国经济崛起,充其量只能成为一个物质生产大国,在精神文化生产和创新输出上仍然是个无须重视的小国。我们要铭记她的这些话,去真正振兴中国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