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部《博物馆管理条例》即将颁布,博物馆行业的规范管理将有法可依。条例中还将有一系列优惠措施和政策扶持民间博物馆的发展,让民间博物馆与国有博物馆相互辉映、互为补充。
据了解,如今我省在册、不在册的民间博物馆有百家之多。民间博物馆的不断涌现,正是经济实力和收藏实力增强的共同体现。
建馆是许多藏家最大心愿
收藏家开办博物馆通常不为赚钱,只为作为一个收藏者的责任和梦想。
青岛博逸轩画廊老板逄焕健多年来收藏民俗生活用品43000余件,其中民俗面食模具(俗称饽饽磕子)就有5379件,2009年荣获“收藏历代面食模具数量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我收藏的最老的是晚唐时期的一件木雕面食模具,有1300年历史。”逄焕健说,在他的收藏品中,还有带孙中山肖像的饽饽磕子,可以做出形似孙中山的面食。收集到如此多的珍贵藏品后,建一所博物馆就成了逄焕健最大的愿望。“我做生意的目的就是为了收藏,十几年来挣的钱基本都投入到收藏品中,以商养藏。至于我个人的生活要求很低,有饭吃有衣穿,足矣。”两年前,逄焕健突患癌症,肺切除两片,但身体稍微好转,他马上又投入到博物馆的筹建中了。“我要建一个‘天下食印’——历代面食模具博物馆,人人可以免费参观。在馆内,大家可以用模具亲手做面食,然后将面食带走,体验面食文化。”逄焕健说,他已开始筹备博物馆的选址事宜,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博物馆能尽快建立,早日将藏品公之于众。
与逄焕健相比,淄博桓台收藏家巩曰祜的愿望实现得更早一点。2005年12月,他的“万狮博物馆”成立,目前馆内已存有珍品狮雕2893件,其中不少已经专家鉴定为国家级文物。巩曰祜说,自己只上过三天学,但对文化有很深的责任感。有次看到电视上播放台湾的狮子博物馆,主持人说:大陆还没有狮子博物馆,台湾已经有了。他当时就产生一个想法,一定要让大陆的狮子博物馆诞生。于是他开始收藏石狮,把这看成自己的正业,自己多年来开宾馆挣的几百万元钱都投进去了。
“民博”也是藏品的好归宿
收藏自古就有着“搜宝纳库”与“藏宝于民”两种方式。因此,再优秀的国家博物馆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包罗万象,这就为民间博物馆留下了更多的空间。
山东省收藏家协会会长王济红认为:“民间博物馆可以弥补官方收藏的不足。藏品通过民间博物馆不仅得以展示,丰富人们视野,同时在公众的监督下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2009年4月,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一处民间创办的“明清圣旨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该馆馆藏明清时期的诏书、国书、诰封、敕封达132道之多。
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刘德龙表示,民间博物馆大都有着鲜明的收藏主题,藏品来源不同于国有博物馆来自考古发掘、捐献等渠道,而是来自于民间,形成一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我们知道,博物馆是一个集中展示文化传统的场所,它代表的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和文化厚度。民间博物馆在对国有博物馆进行拾遗补缺的同时,也承担着国有博物馆同样的责任和功能。”
注册的少,“隐形”的多
据省文物局工作人员介绍,登记在册的民间博物馆,全国不足100家,我省2006年后注册的民间博物馆只有3家,分别是:聊城明清圣旨博物馆、临淄金珍堂古钱币博物馆、莱西市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未登记的民间博物馆数量无法确切统计,但至少有三四十家,如果算上一些规模较大的家庭博物馆,应该在百家以上。
文化部审议通过并于2006年1月施行的《博物馆管理办法》,规定了注册成立博物馆的六项要求。其中“具有必要的办馆资金和保障博物馆运行的经费”、“具有与办馆宗旨相符合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这两条就足以把大多数收藏者注册博物馆的想法打消。
主管部门认为,如果没有完善的筹资计划,很难保证博物馆的永久性、公益性。这种担心并非多余。近20年来,随着收藏热的升温,民间博物馆在全国层出不穷,但因为法制和监管的缺失,伴生了很多混乱的现象。例如企业宣称要建博物馆,优惠拿地后却作商业开发;利用博物馆名号抬高藏品身价,然后高价转手,有的甚至把博物馆开成了文物商店;有的博物馆关门后,已登记备案的文物不知去向……正因为各种错综复杂的动机,而我国又没有一部专门的博物馆法作出明确规范,因此主管部门在审核时非常审慎。
而另一方面,办了博物馆,在某种程度上,文物变成了社会财富,馆内的文物就不允许买卖了。因为不愿受约束,一些“博物馆”只是自己挂个牌子,并不积极去主管部门注册。
资金缺乏已成发展瓶颈
众所周知,博物馆是“非营利”的公益文化机构,民间博物馆也不例外。从博物馆的运营情况来看,资金缺乏已成为制约民间博物馆发展的主要瓶颈。
年过七旬的收藏家姜忠沺有着近50年的“藏龄”,收藏品类包括地契、刺绣等,他表示,当然希望能为自己的藏品建立博物馆,进行展示、研究,但最主要的困难是场地问题。作为一个普通收藏家,根本无法支付展馆场地租金,也难以承担其余相应费用。
桓台万狮博物馆位于渔洋宾馆地下一层,而渔洋宾馆又被巩曰祜承包经营,以宾馆来带动博物馆应该是不错的经营之道。但巩曰祜并不这么认为。 他告诉记者:“这些年,我的收入都用在购买石狮上,可以说是越买越穷。虽然宾馆的收入可以拿出一部分补贴,但还是捉襟见肘。如果把更多资金补贴到博物馆身上势必影响宾馆资金周转,宾馆资金跟不上又势必影响博物馆的发展。长期这样下去,肯定是不行的。”
与此同时,很多民间博物馆也正遭遇着现实的尴尬。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民间博物馆作为一种公益文化事业,它的成本对于个人或是成功的企业家,都是一个惊人的数目。场馆的初始投入也许并不困难,但是,一年要拿出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来增加博物馆的藏品、维护、管理,很难依靠个人的力量维持。博物馆不同于一般行业,它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在保证文物安全、提供参观环境上,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这种投入的回报较少,回报的周期较慢,因此,很多颇具规模的民间博物馆就是这样被拖垮的。而仅靠门票收入养馆,几乎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民间博物馆不仅面临着资金问题,还面临着其他像人才、经营、政策等问题的制约。由于民间博物馆大都处在勉强维持的状态,以至于有限的资金大多投入到藏品的收购和保护中,很难在提高陈列水平、搞多种经营上投入力量,同时,也就很难吸收到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加入。
寻求支持新《条例》被寄予厚望
为寻求发展,很多民间博物馆纷纷做出尝试。莱西市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馆长姜殿平心目中最理想的模式是,依托文化产业带动民间收藏,达到“双赢”的效果,他计划在莱西建立一个民俗村,把目前馆内藏品以及大量未能展示的库存都陈设在民俗村里,让人们游玩的同时感受民俗文化。目前,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莱西市委、市政府的认可与支持。
“其实民间博物馆的盈利模式有很多,如藏品也具有可开发性,除了展示,还可以做成复制品,也可以出书、拍电视,形成相关文化产业,利用产业的收入弥补经营亏损。当然,如何确定最适合自己生存环境的点子才是关键。”收藏家逄焕健说。
在寻求自我发展的同时,几位民间博物馆的负责人都表示,希望能获得政府的支持。而据了解,我国首部《博物馆管理条例》即将颁布。相对于《博物馆管理办法》 ,《博物馆管理条例》属于行政法规,且条例中将有一系列优惠措施和政策扶持民间博物馆的发展,以使其走上一条规范有序、健康发展之路,让民间博物馆与国有博物馆相互辉映、互为补充。民间博物馆的发展将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