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如何正确理解和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昨天,在苏州太湖之滨,由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上海世博会执委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苏州市政府联合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主题论坛——“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盛大开幕,来自全球的600多位学者、官员交流各自心得。
文化决定
城市长远竞争力
不同的人,不同的语言,表达着同样的时代判断。文化部部长蔡武说,当城市人口几乎占到世界人口的一半时,城市发展面临着自身成长和文化传承的矛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汉斯·道维勒说,城市更新是个流程,我们正处于十字路口上;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哲学与儒学研究首席教授杜维明说,经济全球化是趋同的,但文化的多样性日益重要。
这曾是不少国家走过的发展阶段,也是中国当下不少地方的现状。蔡武的精当概括令人警醒:人文关怀日益丧失,文化冲突不断显现,城市记忆消失,富有特色的区域和传统文化不断被格式化,千城一面;城市生长、文化传承、居民幸福的链条出现明显断裂;城市的更新屈从于GDP的需要,忽视了城市居民对宜居环境和幸福生活的真正诉求……
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则提出一连串问题:如何让城市既成为经济增长引擎,又成为一个文化中心?城市发展和保护文化遗产,是否可以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是不是鱼与熊掌可以兼得?
杜维明借美国著名学者格芮瑟教授之口,既肯定,在某种程度上,“上海的活力已经超过了纽约”,同时也担忧,上海会走纽约的老路。“世界上各种大都会,因为物欲的充分释放,造成了大家熟悉的环境的破坏、交通堵塞、贫富不均,乃至在农村里经过长期积累的诚实、朴质的农村价值,也有理念被解构的危险”;“后来居上者一定要吸取历史的教训,不能一味的模仿”。因此,我们需要文化的多样性。“至少在积累经济资本的过程中,我们也要积累社会资本。除了发展、培养科技资本以外,也要发展文化的能力。如果没有这些文化的价值,一个大都会要举世闻名且富有影响是困难的。”
在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看来,一座城市的文化遗产拥有尊严,才能真正做到让生活更美好。人类在对文化遗产的世代传承中,认同了自我和民族,因此,每一代人都有分享文化遗产的权利,也有承担遗产保护的责任。用汉斯·道维勒的话来说,文化才是人类的中心。文化对人类的创造性、革新和对人类的认同感,是个寄托和基础,它凝聚了人类之间的延续性。
国家大剧院的设计者、法国建筑设计大师保罗·安德勒说,文化传承也要做到创新。一种力量,把我们推到传承的前面;一种责任,使我们要让自己的创造在精神上传承已有的文化。
文化遗存就是
“城市的喜马拉雅山”
“全球890多个世界文化遗产地,290个在城市,它们正面临越来越多的威胁!今天的市民要跟祖先对话,必须寻找城市保护和开发的平衡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弗朗切斯科·班德林指出,寻找平衡点,不是讨价还价,不是保护和开发各退一步,只保护一半,另一半开发,而是建立严格的保护机制和流程。
保护文化遗产已在全球深入人心,但如何正确保护,城市管理者们遭遇各种困惑。一些地方热衷大修文物、迁移遗产、搞仿真文化遗产,受到专家们的猛烈抨击。
“遗产保护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真实性”。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罗马中心)总干事穆尼尔·布什耐基说,对待城市文化遗存,要视为“城市中的喜马拉雅山”,神圣不可侵犯。
“修旧如故,以存其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说,“故”就是要研究过去到底是什么样子,一定要按照历史资料去维护,把真东西留下来。至于已经消失的东西,文物法也明确不主张恢复。他直言,一些地方以保护为名,行破坏之实。比如,某地建设了一条街,街边竖着牌坊,冠名为“汉街”。但是,“街”的概念以及牌坊的建筑形式直到宋朝才出现,这种“假古董”的保护相当流行。中国2000多个古城,多数遭受“建设性破坏”,新城求快、求新,千城一面,万屋一貌。
“很多历史名城,历史留下的一栋楼、一间房保留了下来,但整个历史街区、历史风貌、历史格局却没保住。”阮仪三强调,为保护古建,把居民迁出不可取。城市文化靠人传承,离开了人,遗产就是没生气的废墟。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必须在保护历史古城的基础上,建设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新城市,简言之,就是“你的城市”。阮仪三举例说,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在为苏州设计博物馆时,正是因为有苏州的老城作为样板,创造了“中而新、苏而新”的苏州博物馆,得到一致认同。“城市要有自己的传统,自己的特色,自己的文化,才能真正地更加美好”。
织好传统与现代
共生的“双面绣”
既要保护先辈们历尽艰辛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遗存,又要跟上飞速发展的现代化潮流,古城保护与更新委实是个世界性难题。本次论坛上,来自苏州、巴塞罗那、西安、澳门等中外名城的代表结合各自实践,畅谈精彩探索。
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2500年建城史的苏州在古城保护与更新领域所作的探索堪称赢得了全球瞩目。这座城市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紧紧抓住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带来的每一次重大机遇,迅速从一个农业地区变成了一个仅次于上海的工业重地,GDP总量跻身全国所有大中城市前五名。但与此同时,仿佛这里出产的著名工艺品双面绣一样,苏州仍然保留着小桥流水和粉墙黛瓦的传统城市风貌。难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汉斯·道维勒称赞苏州是古城保护与更新的“经典案例”。
是什么秘诀成就“苏州传奇”?苏州市长阎立说:“苏州处理好了古与今、内与外、人与地的关系,师古而不迷古,兼容并蓄,吸收外来文化,师法自然,追求人与环境的圆润无间。”苏州古城保护,从保护遗址拓展到保护城市风貌,古城内新建建筑,包括公交站台等设施都融合传统建筑风格。
长期从事古城保护与更新的苏州住建局副局长邱晓翔说,早在1986年,苏州就确立了“全面保护古城风貌”,跳出古城积极建设现代化新区,这是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随着工业发展,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大量文化遗产被破败的建筑所包围,巴塞罗那也曾面临中国城市正在经历的困境。巴市议会苏塔特威拉地区总干事巴利斯·塞拉说,过去的20年里,他们建设新家园,资助住宅开发,鼓励人们相互沟通创造新空间,在老建筑里安排文化、体育和休闲类设施,使其再次焕发光彩。
而在有着“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的六朝古都西安,那里的建设者则以“有机更新”理念来推动城市文化传承。西安市副市长段先念说,西安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结合,通过实施新旧分治、文化遗产保护和创新、复兴山水文化等措施,形成了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