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盛会理念会
世博会是一个大课堂,是长见识、开眼界的地方;也是一个大论坛,是人类围绕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探讨和思索的平台。一直以来,世博会的参展主体都是国家和国际组织,而上海世博会为了充分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在园区内创新性地开辟了“城市最佳实践区”,从全球遴选出最佳的城市发展实践案例进行展示。
在这些案例中,有解决交通拥堵的策划,有治理环境污染的良方,更有增进人际交流、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表达……在城市最佳实践区这个模拟城市生活、工作、休闲、交通等若干功能的综合街区里,既有西班牙马德里的竹屋和生态气候树,意大利米兰的24小时太阳报新总部办公楼,沙特阿拉伯麦加的帐篷城;也有上海的沪上生态家,成都的活水公园;澳门的百年老当铺“德成按”的修复与利用,香港的智能卡、智能城市、智能生活……上海世博会倡导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蕴含在每一个细节之中。
生态家砖砌海上旧梦
“沪上·生态家”位于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北部模拟街区,是唯一代表上海参展的实物案例项目。15万块上海旧城改造时拆除的旧石库门砖头,充满想象力的上海建筑师们却用一颗热爱上海的心、一份保护城市文化的责任,将它们与世博“系”在了一起。
“沪上·生态家”的最大特点就是低碳建筑技术的集大成者,并大量使用节能技术和设备,比如建筑材料几乎都是城市废料的再利用——废料建房屋、水龙头发电,并在房间特别留有裸露的部分墙壁,让游客“眼见为实”。
伦敦零碳馆餐具当甜点
零碳馆由两栋零碳排放的建筑前后相接而成,其原型取自于世界上第一个零碳社区——伦敦贝丁顿零碳社区。
这里有有趣的零碳餐厅,食物材料均来自上海郊区的有机农场,并通过零排放汽车运到场馆,通过小功率炉灶烹制,再装入用饼干、桃子等食品制造的盘子里,当你用完正餐,可以把餐具当饭后甜点吃掉,而食物垃圾可以再循环。
最特别的是全球首个计算个人碳排放的碳测系统将亮相零碳馆,让参观者通过互动活动亲身体验生活中的节能减排细节,体验未来的减碳、零碳生活方式。
西班牙马德里竹屋、空气树
一座完全被竹子覆盖的建筑,还有一株以钢结构为主干的大树,您若是在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里看到这两个“自然景观”,就请好好地驻足欣赏吧,因为这里正是马德里人为每一个参观者而建造的家园。
在马德里案例馆,除了“竹屋”和“空气树”这两大主建筑,他们还布置了一整面有皇家马德里知名足球运动员的背景墙供参观者与之合影,并告诉观众:“今年8月的上海世博会马德里馆会推出有关皇马的临时展览。”
丹麦安徒生故乡
欧登塞是丹麦第三大城市,也是童话家安徒生的故乡。案例馆主题是自行车的复活,关注未来城市最环保出行方式。馆里,邮递员、咖啡售卖者、冰激凌小贩都骑车来往,参观者可租辆自行车亲身体验一把。
未来的城市会是啥模样,未来的人将怎样生活?上海世博会最大的创新亮点——城市最佳实践区就将梦想中的N种可能摆在了眼前。你走进上海世博园区,就体验到了一种生活跟着梦想一起飞翔的感觉。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必将带来更美的城市、更好的生活、更深的情谊,它也将带给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思考与探讨,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亮丽的一笔。
城市盛会前行史
百年世博梦,圆满在今朝。“中国与世博会的历史,从一个方面叙述了一个国家与世界的故事。”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这样形容。实际上,中国与世博会的历史渊源,本身就是一段文明的进程。
1851伦敦首届世博:上海商人参加并一举夺奖
2002年12月3日,中国赢得了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主办权,上海成为举办城市。当年年底,有关人士首次梳理出了中国和早期世博会的交往历史,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正是上海图书馆提供的确凿史料,最终证实上海商人徐荣村的“荣记湖丝”参加了1851年伦敦首届世博会并一举夺奖。这一事实,将中国与世博会的渊源定格于1851年。
1910布鲁塞尔世博:中国展厅比袖珍小国摩纳哥的还小
张元济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对中国教育、中国出版业的影响都非常大。
1910年6月27日,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了世博会。张元济对世博会很有兴趣,他到那里,亲眼看了之后感慨良多。中国也参加了布鲁塞尔世博会,但是放在了展会一角,和老挝、越南以及一些非洲国家为邻,展厅规模不要说和日本、巴西、美国等国家的相比,就是和袖珍小国摩纳哥的都没法比。所以,他回国后,亲自领导商务印书馆尽可能地参加世博会。
1915巴拿马世博:中国一次登台机会
说起中国与世博的150多年渊源时,还得说起1915年的巴拿马世博会,因为这届世博会在中国参加的历届世博会中是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次登上舞台的机会。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以后,当时政局非常复杂,千军万马、各方势力都围绕其中,产生了很多纠葛。袁世凯政府也是想通过这一个机会,重新塑造中华民国的形象。所以当时各界纷纷宣传巴拿马世博会。
袁世凯政府把这作为很好的契机,他派出了陈琪率领的庞大代表团到美国去参加世博会。
陈琪带去的中国展品有2000多吨,这些展品都是代表当时最高水准的物品,陈列在工业馆、农业馆、教育馆、博物馆、矿物馆等9个馆里。而且当时中国还出了很大的资金,将中国故宫里的太和殿这样一座有明显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原汁原味在那里复建了一座。这一切在当时巴拿马世博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巴拿马世博会的组织方为了感谢中国对这一届世博会的热情支持,特地把1915年9月23日这一天列为中国日。
1933芝加哥世博:民间代表发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
说起世博会与中国的渊源,还得说起一个人,他就是周志俊。周志俊是安徽人,他的家族是一个显赫的大家族。
1933年是美国芝加哥世博会举办的时候,他到美国也参观了世博会。
周志俊把中国和西方国家做了一个比较。中国拿出去的都是一些传统的东西,东西虽然也很好,但是先进的理念太少,先进的东西太少,而日本专门有一个叫观光局的设在那里,介绍日本风光,有照片、图片、模型等。
1982诺克斯维尔世博:中国在几十年后重返世博舞台
1939年美国纽约世博会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和世博渐行渐远,有过一段分离时期。
1982年在美国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举行的世博会,对中国来说是颇具深意的转折点。经历了多年风雨洗礼的中国在几十年后重返世博会的舞台,预示着中国这条东方巨龙的苏醒。
城市盛会创意集
世博会是文化创意的竞赛和角逐,是一场文化创意的“奥运会”。每一届世博会都是人类创意最集中的盛会,为世界呈现着创新的精彩。上海世博园区从蓝图一天天变成现实,漫步其中,创意迭出的上海世博会带给人们无数惊喜——
东方之冠 鼎盛中华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展馆的展示以 “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中国馆由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组成,其一高一低的空间位置与取向,分别体现了东方哲学对“天”“地”关系的理解。传统建筑中斗拱榫卯穿插,层层出挑的构造方式,成为国家馆建筑形态的文化表达。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说,“斗拱”造型的中国馆是从五千年中国文化中具象出来的产物,它架空而起,居中矗立,让公众对中国的斗拱、冠帽、礼器“鼎”等传统器物建立起某种联想:四组巨柱托起上部展厅所形成的巨构空间成为一个提升人类精神的体验场所。
中国馆的红色是由有略微差别的四种红色组成,连通风口都做成了红色印章的造型,并由上到下通过渐变的手法由深到浅,增加了整个建筑的层次感与空间感。
以“九洲清晏”为代表的中国“园中园”式的集萃园林传统,是中国馆的一大亮点。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可以在中国地区馆的屋顶花园领略到立意于圆明园九洲景区之形的园林景观,它以碧水环绕的九个岛屿象征疆土之广袤,以分布于其上的不同景观代表山河之瑰丽。
西班牙馆酷似“大篮子”
西班牙馆因采用的是独特的“藤板”材料,外形酷似“大篮子”。8524块色泽深浅不一的藤条板,包覆在用先进技术造就的钢玻璃结构外,呈现出如波浪起伏般的流线型;阳光透过藤条缝隙,洒落在展馆内部,为游客带来梦幻般的感受。
英国馆一朵“蒲公英”
英国馆仿佛绿色城市中的一朵 “蒲公英”,展示主题定为“传承经典、铸就未来”,分为 “绿色城市”、“开放城市”、“种子殿堂”、“活力城市”四部分展示内容。“生长”着6万余根亚克力“触须”的英国馆,每根亚克力杆的内端,都嵌有不同的植物种子,并配有半导体照明设施。白天,观众走进“种子殿堂”,犹如来到一个晶莹而充满生机的生命体;晚上,内光外透,熠熠生辉的“蒲公英”让人浮想联翩。
日本馆一个“紫蚕岛”
日本馆犹如一个巨大的紫蚕宝宝趴在黄浦江边,极富个性的外观宛如拥有生命的生命体。展馆外观的基调色为红藤色,红藤色由象征太阳的红色与象征水的蓝色交融而成,展馆的外壁会随着日光的变化及夜晚的灯光变换各种“表情”。
波兰馆“剪”出来的创意
波兰馆的外观犹如折叠的纸张,在设计上融合了波兰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和现代时尚元素,镂空花纹的剪纸图案营造出明暗对照的独特透光效果,在 “人类创造城市”的主题下,聚焦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以及城市和乡村的相互影响,传达出人是现代城市最重要主体和创造者的信息。
世博会波兰政府总代表拉沃米尔·麦曼表示,波兰馆体现了一系列中国和波兰文化的共通处,剪纸造型就是其中之一。
芬兰馆有颗“火热的心”
远看犹如一只通体白色“超级碗”的芬兰馆以“冰壶”为名,不仅展示了芬兰最新的尖端科技,同时也将展现芬兰最传统的森林产业创新实力。
芬兰馆总代表佩尔蒂·胡伊图(Pertti-Huitu)说,在中国建设一座白色“冰壶”,暗含唐朝诗人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寓意,但其巨大投入以及内部的展示及活动,却是芬兰对中国的一颗“火热的心”。
阿联酋馆沙漠的绿洲城
模仿沙丘而建的阿联酋馆连绵起伏,微风吹来,似乎还能感觉沙的移动,不过展馆内部却呈现了另一番风情,清澈的溪涧、凉爽的树林、视听技术展现的奢华建筑,似乎让人忘却了这是沙漠中的国度。
新加坡馆形似音乐盒
形似音乐盒的新加坡馆主题是 “城市交响曲”,灵感源自于新加坡各种特色元素的相互融合与平衡:城市发展与可持续性、城市化与环境绿化、传统与现代,以及多元民族交融。
今天在我们生活中一些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如电灯、电话、汽车、摩天大楼、航天飞机等,最初都是作为创意在世博会上亮相,为公众所熟悉,并逐步得到广泛应用。世博会展示着人类文明最新发展的成果,演绎与诠释着不同国家的文明、文化以及科技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人类文明化的进程。从1851年第一届英国伦敦世博会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人类已经走过了159年,世界在这一个半世纪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生活的改善离不开精彩的创意,而世博会正是展示这些创意的一个重要舞台。其实1851年诞生的世博会,本身又何尝不是一个好创意呢?
小链接
对世界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世博会
1、1851年伦敦世博会:水晶宫里的童话 水晶宫作为世博会历史上的第一座标志性建筑,开创了世博会的建筑时代,从此之后,所有的世博会都非常注重建筑艺术的极致体现,很多引领时代潮流的建筑风格正是从世博会上传扬开去。
2、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电气时代的意外到来1873年,格拉姆把自己带去的发电机的电线接反了!奇迹发生:第一台发电机发出的电流,进入第二台发电机电枢线圈里,使得这台发电机迅速转动起来——发电机变成了电动机!
3、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美国崛起
被称为 “改变美国的一届世博会”的举办,宣告美国跨入世界一流强国的行列。世界的格局由此全然改变。美国从此深远影响着世界。
4、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进步与人类 著名的原子球的设计表现了人类对金属和钢铁工业的尊崇和对原子能和平利用的期望。
5、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可持续发展原则 只有50万人的汉诺威,在举办过综合性世博会的城市中算是最小的,正是2000年的汉诺威世博会为未来世博会的主题定下了 “可持续发展”的基调——即“汉诺威原则”。
6、2005年爱知世博会:奔向未来的发动机 日本把这次世博会作为开创新时代地域的“奔向未来的发动机”,对“科学技术”高度重视,不仅将其应用于产业,也积极地纳入生活中,体现“生活的睿智”。
诺克维斯尔世博会是新中国首次参加的世博会,中国馆展出的西安出土的秦兵马俑引起了轰动。
1904年,清政府接受邀请首次正式参加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这是当时世博会中国馆的参观门票
1876年费城世博会中国馆立体照片
#p#副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