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世博会山东馆了解到,本次山东馆内展出的新孔子塑像,在造像手法上采用了中国传统佛教造像手法,这在孔子像塑造史上尚属首次。
走进上海世博会山东馆,记者发现馆内所展出的孔子新塑像与以往相比,面部的形和神有了一些改变,面部形象更趋于整体协调。在形象处理上弱化了传说中孔子丑陋的一面,而是以一个堂堂正正的北方人的相貌特征为主要依据,面相表现为“国”字脸,宽鼻、阔嘴、浓眉、长髯,朴实厚重的普通人。特别是在他的眼神塑造上更趋向于传神,从他的眼神可以看出,无论观者走到任何一个角度,他都在跟观者对话与交流。这正是体现了中国传统佛像造型手法的表现形式之一。
据本次孔子塑像主创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胡希佳介绍说:谈到本次所做孔子像采用的表现手法,首先要说我对孔子文化和孔子形象的理解。我认为,虽然我们表现的是孔子形象,但目的和意义是继承和发扬孔子文化,而孔子文化非孔子一人所创,孔子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积淀和传统文化的结晶。所以我理解的孔子形象不是具体人物,而是一个博大、丰满、气质不俗媚、神情和蔼可亲的形象,他不仅仅是思想家、教育家更应该是一位慈祥、温和、有思想、有涵养、可亲可敬的长者。我想这是中国人,特别是现代中国人对孔子形象的新认知。因此表现孔子形象也就应该符合中国人的这种思想和情感。所以我在这次表现孔子时没有采取西方写实雕塑艺术的方法,而主要采用了中国传统雕塑的手法,特别是吸收了我国汉代雕塑的造型手段,造型语言整体、浑厚同时结合线刻的处理手法,在眼睛的处理上更是采用了中国传统佛教造像的手法,眼神同时照顾到各个角度与观众的交流,使之更好的达到传神的效果。
传神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审美要求,中国的雕塑艺术也不例外,中国的传统佛教雕塑更是如此。面部表情是最能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佛的庄严、观音的慈祥等都要通过造像的眼神、嘴唇的微妙变化传达出来。同时,中国传统雕塑线条作用而造成的不拘泥于形体、形表的空灵的空间感中,有着一种与西方团块雕塑的实在空间感大异其趣的美感。具体说中国的雕塑艺术的主要特点即:造型语言以体积为主,结合有表现力又有形式美的线条,“以形写神”达到表现思想情感的目的。这就使中国传统雕塑在世界雕塑中具有鲜明的东方民族风格,特别是中国的传统佛教雕塑更是符合中国人的哲学精神,讲究含蓄美,追求崇高、端庄、博大和典雅的风格,给人更多品味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