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主讲《新说水浒》而走红的知名学者鲍鹏山于今年春节期间再登央视《百家讲坛》,讲述开年大作《孔子是怎么炼成的》,同名图书首印20万册也已同期上市。这位因与电影《孔子》剧组的一场“论战”而广受关注的学者会以怎样的视角阐释孔子?对“孔子彩票”等公共事件又有怎样的解读?4月9日,鲍鹏山现身深圳中心书城,在为“周五书友会”的读者带来精彩讲座之后,就最近的“孔子热”等相关问题接受了本报专访。
反对把孔子拉下“神坛”
如何以不拘泥于传统的讲学方式将孔子及其思想学说阐发出来,是每位讲述孔子生平的学者都要面临的问题。学者李零以“丧家狗”来解读孔子对理想的追求与失落,胡玫在电影里将于丹“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内心”的解读赋予孔子,鲍鹏山则坦言:心灵鸡汤式的解读有点过分。
“我反对对孔子做过多阐释。”鲍鹏山认为,所有做经典教育的人,对经典只应做最通达、最基本的解释,“不要以自己的局限进而去局限受众对孔子的理解。”现在有一种声音,以“还原孔子”为幌子,动辄声称“孔子也不过是个普通人”,对此鲍鹏山并不认同。“孔子确实不是普通人,这是一个基本事实。”他举例说,弟子子贡曾向孔子请教一个字,能让自己奉行终身,孔子不假思索就回答:“树”。“这个‘树’字经过2000多年的检验,找不到第二个字可以代替。现在联合国也认定,全世界共通的一个黄金法则就是‘树’。你能说孔子的智慧是普通人可以达到的吗?”鲍鹏山指出,孔子是人,但孔子绝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早已“优入圣域”。
“孔子在痛苦中提升自己”
那么孔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鲍鹏山认为,孔子是一个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和惨淡的人生的勇者,他的崇高和伟大在于具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韧。“孔子说‘杀身成仁’,为了成就崇高人格,可能要‘杀身’才能实现。所以孔子精神不是止疼片,是要在痛苦中提升自己。”
因此,他对电影《孔子》中“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应该改变自己的内心”这句台词一直耿耿于怀,“这句话不仅侮辱了孔子,也侮辱了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境界。”在他看来,这种遇挫即弯、风吹便倒的思想,是典型的市侩哲学、功利主义。不要说孔子,任何一位先秦诸子都没有这样的哲学。而中华民族恰恰是一个有原则、有坚持的民族,是一个追求真理、决不放弃的民族。文天祥死后,他的衣带上留下这样的遗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鲍鹏山认为,孔子最大的贡献就是在价值观上塑造了一个民族,把价值观搞错那就很糟糕了。“孔子到底什么形象,高矮胖瘦都关系不大。他爱吃姜还是爱吃蒜属于小细节,也可以演绎,但是思想、人格、精神不能被歪曲,这是中华民族的根。”
“孔子彩票”并非亵渎圣人
随着电影《孔子》上映,动画版《孔子》、舞剧版《孔子》、电视剧版《孔子》陆续上演,“孔子热”正不断升温。孔子书包、文具等衍生品陆续面世,不久前山东发行的“孔子彩票”也因“亵渎圣人”而遭质疑。“发行‘孔子彩票’有利于传播孔子文化,他们不印孔子也会印别的,怎么能说是用孔子挣钱呢?照这个逻辑,书店卖的《论语》是不是也算靠孔子挣钱?”鲍鹏山语出惊人。“有次我去镇江一个博物馆参观,看到了唐代喝酒猜拳用的令牌,上面用《论语》中的‘唯酒无量不及乱’来行酒令‘饮一杯’。这就是将孔子文化普及到细节的范例,今天的彩票又何尝不可?”
“五四运动以前,孔子其实一直在我们生活之中。古人读书前要先拜孔子,言语方式学的是孔子,知识体系源于孔子,背靠孔子才能说话。近百年来,孔子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了,但这只是历史的短暂瞬间,恰恰是不正常的。”在鲍鹏山看来,要将“孔子热”变成常态,一哄而上往往难以为继。
但他同时也提醒说,“孔子热”要谨防两种倾向,一是把孔子拿来娱乐,“娱乐往往就没底线了”。此外,绝不能在价值观上歪曲孔子,“像电影《孔子》把孔子庸俗化,就是庸俗了一个民族”。
孔子是中华民族信仰核心
采访中,鲍鹏山一直强调,孔子之于中华民族,就如同耶稣之于基督教徒,是不可替代的信仰核心。“一个民族需要两样东西来支撑,一个是核心凝聚力,一个是道德信仰。这两点在许多民族都是靠宗教来实现的,但中华民族偏偏没有全民宗教。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为什么孔子去世以后,各朝各代都把他的地位抬那么高?因为我们必须要找一个上帝的替代物。”他认为,正如上帝不是一个事实而是一种价值,孔子也是这样,“中国社会今天已经到了这一步,需要一种价值来拯救道德信仰的危机。”
但与鼓吹设立“儒教”的新左派不同,鲍鹏山并不赞成儒家是一种宗教。“我不是左派,也坚决反对左派。”他表示,自己虽然极力推崇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但需要继承的是儒家的道德信仰,儒家关于政治体制的理念已经过时。
谈及新书《孔子是怎样炼成的》,鲍鹏山介绍说,书是根据《百家讲坛》上的讲稿整理而成,共20讲。“内容比讲坛多三分之一,收录了讲坛上录了但没播出的两集。比如孔子父母的‘野合’问题。我会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给出合理的解释,藏着掖着反而会让人觉得不干不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