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相继举行的地方两会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各地在绘制新年度发展蓝图时,正不约而同地把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作为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着力点,寄望文化“软实力”发挥更大、更强的“硬功夫”。
2009年是牛年,但最火的却是“喜羊羊”。据统计,《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电影票房过亿元,漫画书发行量突破200万册,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相应的DVD、网络授权、玩具产品、食品饮料等也陆续跟进,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衍生品。不久前,《喜羊羊与灰太狼》写进了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创意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令人瞩目。
数据显示,在北京、江苏、深圳等地,文化产业增长速度已超过经济增速,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区域经济中新的支柱产业,使原有的经济结构悄然发生变化。文化产业从探索、起步、培育,如今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
国际经验表明,越发达的国家,文化消费比重越高,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也越大。
正如许多专家所指出的,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在经济不景气时对文化产业采取的种种措施不仅以文化产业拉动了内需,缩短了经济危机时间,更促进了国家软实力建设。
“美国自上世纪30年代金融危机后开始树立‘文化大国’形象,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并延续至今,文化产业已成为美国第二大支柱产业,美国本土最大400家大型公司中,72家是文化领域公司。”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宋建武说,日本的动漫和电子游戏产业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发展迅速,在国内形成了完整成熟的产业链,带动电影、电视、音乐、出版、主题公园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有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3266.8美元,现阶段文化消费总量为7000亿元左右,而正常的文化消费应该在4万亿元左右,缺口达3万多亿元,增长空间极大。
“与欧美等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经济指标相比,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只是起步阶段。”文化部产业司司长刘玉珠认为,我国文化消费增速快但总量低,市场供给能力还远远不够。
显然,让文化产业更有所作为,市场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也要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