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国文化产业来说,现在在国际市场上的突破口在电影、纪录片、动漫等。以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和国际接轨的那部分文化作为输出内容,这是可以为国外所接受的
一部《功夫熊猫》让主角“阿宝”成了2008年中国最受欢迎的动漫人物之一,一部《2012》让中国普通百姓在2009年底都知道了玛雅文化中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一部《阿凡达》在2010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掀起了3D热潮,甚至有旅游景区借此炒作话题。这就是美国式的快餐文化留给传统中国的印记。
缺席国际舞台
与此同时,中国内地电影又留给了国外电影市场什么深刻印象呢?除多次在国外获奖的贾樟柯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外,国外市场总体上似乎很少出现中国内地电影的身影。同样,这似乎是整个中国文化产业的一个缩影。
其实在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尽管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在整体上却呈现出逆势上涨之势,出版业、动漫业、电影业发展形势被不少业界人士看好,华谊兄弟甚至成功上市,成为我国A股市场创业板中的明星企业。
已经有了很好的内部基础在这儿,那么,中国文化产业又怎么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争夺国际话语权呢?
走出去,引进来
“想要在国际市场上争夺话语权,一定要坚定地走出去。”昨日,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在文化产业不断提高‘走出去’能力的同时,还可建立资助和扶持对外文化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并通过专项资助、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引导我国优秀的文化产品‘走出去’。”
事实上,文化产品、文化产业“走出去”一直为国家相关部门所重视。在去年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就将“扩大对外文化贸易”作为重点任务来对待。更早在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就特别提到: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实施“走出去”重大工程项目,加快“走出去”步伐,扩大我国文化的覆盖面和国际影响力。在金融支持上,去年4月,国家进出口银行与商务部、文化部等四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出口的指导意见,以支持文化企业和项目“走出去”为重点,将支持文化产业“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全面支持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不断提升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但现在的问题就在于不少企业闭门造车。”上述人士表示,这需要相关部门进行协调。
“在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同时,‘引进来’同样很重要。”该人士表示,“一方面,引进的国外文化产品可以为国内一些企业所借鉴,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相关交流活动学习到国外的相关规则,进一步为‘走出去’服务。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引进来’是为了更好地‘走出去’。”
寻找突破口
还曾有学者撰文指出,要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在对外文化贸易方面的主导作用,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文化企业和集团,同时,国内市场稳定且发展潜力较大的一部分企业甚至可通过直接投资或注资海外文化企业、还可建立文化产品的国际营销网络,以多元化渠道进军国际文化市场,而中小文化企业则可根据自身实力,以合作出口、积极参与国际性文化展销等方式,适当寻求国际合作。
此外,有分析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海外投资成本大幅下降,为中国在国外建立文化产业基地或产业集聚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相关条件充分且允许的前提下,中国文化产业或可以借鉴类似经贸合作区、工业园的操作模式,直接在海外建立文化产业基地。在熟悉相关国家法律和文化习惯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国外较低的发展要素成本、丰富的文化资源及相对宽松的文化市场机制等,发展壮大我国文化产业,并为争夺国际话语权创造条件。”
“对于我国文化产业来说,现在在国际市场上的突破口在电影、纪录片、动漫等。以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和国际接轨的那部分文化作为输出内容,这是可以为国外所接受的。”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红军从另一个角度解析。
“但需要提醒的是,从目前情况,我国文化产业国际化步伐还不能迈得太早,更不能进入误区。比如为了迎合西方式的思维拍摄电影等,这只能形成短暂的繁荣,并不是长久之计。”张红军进一步分析,“因此,现在更重要的还是要加强文化产业内部建设,比如在我国电影市场中,中国电影在应对国外电影挑战的同时,更重要的事情其实还是抓住国内自己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