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产品贸易逆差有逐步缩小趋势,但文化产品和服务还难以从当今的国际文化贸易格局中突围。
后危机时代,要扭转我国文化贸易逆差,除了要在品牌、渠道、市场运作方面“补课”,更需要与国外相关机构和平台加强合作。
共性问题
近年,国外民众对我国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但与发达国家比,我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偏低,对外文化贸易逆差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
据了解,虽然面对的海外市场有所不同,但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存在几个共性问题:产品方面,缺乏鲜明特色,低端产品多,高品质品牌产品缺;竞争力方面,中国文化产品在国际上的扩散很大程度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商业运作方面,企业对国际文化贸易规则还不够熟悉,缺乏信息和能打入主流市场的商业渠道。
有关专家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规模小分不开。还有一些体制机制上的因素。
急需“补课”
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张建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了保持文化产业“走出去”的良好态势,国家应通过政策进行推动,提高中国软实力。
目前,急需从三方面“补课”:
品牌。文化贸易过程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主要通过品牌产品实现,必须重点开发品牌产品,把孤立的文化项目打造成有机的文化品牌,给西方观众从不知道到初步了解再到接受并喜爱的机会。由于跨文化传播产生的“文化折扣”难以避免,因此,在主题选择、内容创意、产品形式等方面选择合适切入点,生产出既有民族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文化产品。
渠道。渠道是产品找到消费者,实现影响力的重要环节,必须在国际文化贸易体系中开辟自己的渠道,如增加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布点等。同时强调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鼓励国内文化企业进军国际市场,通过资本投入形式带动文化产品输出。
营销。发达国家拥有成熟的国际营销网络和深谙国际市场“游戏规则”的队伍,可以借鉴他们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成功经验,学习他们在院团建设中的管理经验,利用各种平台和机会促进双方的人员交流和联合制作。
此外,还应研究能够切实反映文化贸易真实情况的统计指标,在未来可能日益严峻的文化贸易摩擦中争取话语权。
竞争,合作
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正成为信息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提升到与资本、资源、管理等其他战略要素相同的地位,成为发展中的关键要素之一。
文化产业在金融危机中的逆势崛起令人印象深刻,后危机时代,文化产业将对扩大消费需求、增加就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作用,这越来越为人们重视。
“‘并存、互补、竞争、合作’将是未来国际文化贸易发展的总体态势,但就我国文化产品的现状和后危机时代的国际大环境来看,在合作基础上的‘走出去’可能会走得比较稳妥。”江苏凤凰集团董事长谭跃说。
中外名人产业集团董事长陈建国说,中国的文化产品要以其他国家和民族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走出去。可以借用国外已有的、成熟的展示平台、宣传渠道和良好的民众口碑,达到提升中华文化走出去水准的目的,比如,鼓励并帮助我国文化机构、艺术家同海外对口文化机构、艺术家之间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提升合作的广度和层次。
业内人士认为,文化贸易归根结底是文化“走出去”的一部分,推动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根本目的仍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因此,应从我国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出发,制定系统的文化产品推广战略,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