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贺岁档似乎格外热闹,除了影片类型异常丰富之外,重量级影片也层出不穷,几部超大超强的制作明争暗斗,让岁末的大银幕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而《阿凡达》因给《孔子》让路而“被下线”的说法,更是成为观众热议的话题,也被业内人士所广泛关注,甚至引起了包括《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尔街日报》等众多美国媒体的关注。
《阿凡达》是一部技术至上的电影,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好莱坞的逼人盛气,所到之处均来势汹汹席卷票房;《孔子》则正如儒家所推崇的品格,温良恭俭,质朴粗粝,追求“以情动人”。这两部影片的不期而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西文化的碰撞与渗透。对本年度贺岁季这两部压轴影片,各界评论都有弹有赞。对于电影本身,人们更是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看法。而更为引人注目的,当是影片碰撞背后折射出来的内涵。
当《孔子》遭遇《阿凡达》,一个是崛起的中国电影最新的里程碑,一个是老牌电影强国又一度的自我超越;一个是东方千年文化的厚积薄发,一个是西方电影特技的集中展示;一个讲述中华圣人的传奇生涯,还原春秋盛乱兼具的时代画卷,一个勾勒未来人类的生存动向,构造外星壮美动人的镜像奇观。两部影片带给我们的,除了电影本身,更多还有影片之外的思考。连日来,记者就此采访了省内外有关专家。
号称史上最昂贵电影的《阿凡达》在全球公映39天后,终以18.59亿美元打破《泰坦尼克号》保持13年的影史全球总票房纪录。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轻松实现自我超越,再次成为“世界之王”。该片在中国内地的票房也已经突破7亿人民币,将之前的票房纪录远远甩在了后面。
本月22日,影片《孔子》正式全球公映。这是时隔60年之后,中华民族至圣先师孔子第二次走上大银幕。作为一部史诗巨制,《孔子》无疑是近年来国产电影的重量级作品。其网罗了华语顶级制作人,2500个拷贝数量也创下中国影史之最。
对很多人来说,《孔子》与《阿凡达》不仅仅是两部电影,它们引发了很多思考,正如本月19日中国电影家协会和国家电影艺术中心举办的“《阿凡达》启示与思考座谈会”上有专家提出的,“我们要探讨的是这部电影能带给中国电影什么促进,我们能从中学到些什么”;对于《孔子》亦是如此,一部对传统文化真诚追溯与颂扬的影片,观众口碑却并不是很好,症结出在哪里?
《孔子》向左,《阿凡达》向右;《阿凡达》向前,《孔子》向后;面对不同的选题应以不同的态度,同时采取不同的策略
由于各种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与街头巷尾人们自发的热议,即使没看过这两部片子的人,对其故事情节也都有了大概了解:《孔子》讲述了孔子从53岁任鲁国中都宰到周游列国,最后终老鲁国的过程;《阿凡达》则是关于潘多拉星球的纳美人齐心协力保卫家园、抵御地球人掠夺资源的故事。如果不是在同一个时间上映,这两部影片几乎没有任何可比性,他们一个关注遥远的未来世界,一个则将目光回转到了2500年前;一个着力表现平民孤胆英雄,一个则是展现圣人的思想光辉;一个科技已经难以置信的发达,飞行器自由在太空翱翔,一个则回归朴实本质,草履麻衣竹简,歌颂“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文学与影视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表示,单纯就这两部影片来看,《阿凡达》与《孔子》完全是不同类型的影片;但既然它们在这样一个时刻几乎同时出现,人们自然要将这两个片子做一对比,“实际上两部影片反映出了一个共同主题,那就是当代的人们在探寻一种价值,尽管各自探寻的途径完全不同。”他说,《孔子》依然想从古代圣贤仁者那里寻找古代社会的价值和精神基础,歌颂仁义、道德、精神、理想,希望可以与现代社会进行映照;《阿凡达》则是探索人类未来的出路,通过批判霸权思想、资源掠夺,来表现人性的贪婪,并试图由此表达一种价值观和思考。
影视评论家、山东教育学院教授吴冰沁女士表示,中国的电影产业近年来一直处在上升期,发展势头迅猛。应该存在多元化制作,产生多风格多样式的作品。电影可以娱乐大众,也可以担负文以载道的责任,“《阿凡达》是纯粹的娱乐产品,而《孔子》则是一个文化建设项目,不论是票房还是艺术水准,都不适合用来做比较。”
吴冰沁肯定了阿凡达的技术创新和超凡的想象力,也认为《孔子》“比想象得要好”,特别是周润发成功地展现了圣人的人格魅力。她说,这两部片子属于不同的观众群:《阿凡达》的观众年龄段要更广一些,而《孔子》观众的观影主动性就相对较差,由于影片故事性较差,没有悬念和戏剧冲突,因而对观众的吸引力不强。“如果不是周润发出演,可能这个吸引力还会更差”。
《孔子》“有野心无成绩”,“泛娱乐化时代的失败作品”,“缺乏理性思考和当代意识”,“在一种比较急功近利的创作氛围中,《孔子》多少有点不合时宜”
《孔子》拍摄制作历时3年,其间一直受到公众关注。上映前后,导演胡玫更是率领包括主演周润发在内的一众演员不辞辛苦地在各大城市进行宣传,并将巡回宣传命名为“中华文化寻根之旅”。22日,“寻根之旅”来到山东,还专程赴孔子故里曲阜进行祭拜。其声势不可谓不浩大。在济南,胡玫信心百倍地表示孔子票房过亿“是肯定的,还有什么怀疑吗?”并称“光在山东就会过亿。”
尽管制作方充满信心,甚至包括《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在内的国家级强势媒体也给足了面子,为其制作了专题新闻。但上映10天来,《孔子》的票房却始终是不温不火,与《阿凡达》的后劲十足形成鲜明对照。
与票房数字相呼应,孔子的口碑也似乎也远远比不上《阿凡达》的一边倒。由于“有关部门打压《阿凡达》给《孔子》让路”的说法盛传,以至不少观众发出了“拒看《孔子》”的倡议以示抗议。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马也对《孔子》的评价较低。他指出,这是一部“泛娱乐化时代的失败作品”,“没有表现出孔子精神上的伟大之处,没有表现出他在人类思想史、文明史上的贡献。假如让一个对孔子没有了解的西方人来看这部电影,从中将看不到任何东西,只能看到孔子一些简单的军事指挥才能,而其有教无类、弟子三千、传播文化等等思想精华和教育贡献则几乎没有。”
马也认为,孔子的题材基础太大,以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能进行任何虚构,进入文艺作品本身就有难度,“也不是不可以拍成电影,但至少现在条件还不成熟,在商业利益至上、金钱至上的指导思想下,胡乱拍一部影片肯定不会成功。”他说,《孔子》和《三枪》还不一样,“《三枪》是完全走向低俗,而《孔子》则是消解人们对崇高的认识。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不要思想、不要艺术,只顾追求商业利益。”
吴冰沁也指出了自己对《孔子》不太满意的地方:对传统文化只有歌颂没有反思,尽管声明想以平民视角表现孔子,但实际上是把孔子彻底神圣化,缺乏理性思考和当代意识,“像蓝天白云间透出太阳的光辉、脱离鲁国地貌的雪山高原等空镜头,完全是一种膜拜和景仰,只有美化,没有思考。”
同样,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教授也表示,《孔子》留下了许多的遗憾:其实孔子的伟大,不在于他入世的智勇双全,而在于他被时代抛弃的灵魂和精神的永恒超越。他是一个没有被他那个时代所认可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这一点没有能够在影片中传达出来。场景和动作的奇观,显得肤浅和草率。“在一种比较急功近利的创作氛围中,创作《孔子》多少有点不合时宜,现在我们并不拥有一种能够从容、深邃、生动地想象、复原、再现孔子风采的电影气候。”
有观众评价说,《孔子》这个片子拍得“不文不武、不圣不凡、不伦不类、不温不火”,在此条件下观众的情绪就“不上不下”、非常难受。当然更多观众还是承认制作方拍摄态度的诚恳,看到了他们力图为孔子拍出一个好电影的诚意,只是没有做好,也即“有野心,没成绩”。
对国产电影的保护可以理解和接受,但是保护必须通过正确的方式,而不应简单而“愚蠢”地在档期上进行强行调整,如此才能促进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
正当阿凡达以十分迅猛的势头席卷票房之时,忽然有消息说该片将于22日下线,引起观众一片哗然。22日也正是《孔子》公映的日期,因此关于“《阿凡达》是被有关方面强迫下线以给《孔子》让路”的传言沸沸扬扬。尽管没有部门对这个消息给予确认,而且实际情形是阿凡达下线的只是2D版本,但还是有很多年轻人在网络上发起“抵制《孔子》”的倡议。
这场风波使人们不得不严肃思考关于国产电影保护的问题。吴冰沁表示,对国产电影的保护“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世界上很多国家也都制定有相应的国产影片保护政策,但这种保护政策一定要科学。
作为业内人士,鲁信影城策划总监国勇也说,保护做得不好反而会成为一种破坏,不恰当的保护越多,越会减慢国产影片的步伐。“国家保护国产影片,不应该在档期上进行强行调整,而应该在政策上进行扶持。应该遵守市场规律,国外的保护措施也不是在‘市场’上,国产影片应该接受市场竞争。”他认为,国家应该在其他方面帮助国产影片的成长,比如说加大投资,减免税收,多派人出国学习,建设国际化的影视基地。在人才、政策、环境等方面扶持,在资金上采取补贴的方式。比如,如果获得国际大奖,国家就加大补贴,鼓励电影做好做精。
陈晓明则更直接认为,对电影产业来说,任何保护都是“愚蠢的”,“近几年国产影片水准大幅度提升,影片产值增长很快,这不是‘保护’的结果而是竞争的结果。保护是一种短视,这种短视很可能会破坏整个电影产业的发展环境与氛围。”他认为,艺术作品必须在一种自由的环境中生产、创造与推广,如此才能走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阿凡达》挑战的既是电影技术也是电影观念;我们没有准备好,但是我们需要应对好;对3D电影发展的战略性前瞻,也许能够带来中国电影的跨越式发展
不管是业内还是业外,《阿凡达》获得了众口一词的称赞。很多人在思考“我们应该向《阿凡达》学习什么”的问题。中国电影家协会和国家电影艺术中心为此还专门举办了一场名为“《阿凡达》启示与思考”的座谈会,可见内地电影人对这部影片的重视。
尹鸿表示,《阿凡达》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其3D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他介绍,尽管3D电影早已经在迪斯尼、环球等各种电影主题公园和娱乐场所见到,而且早在1962年上海的天马电影制片厂也已经拍摄了第一部国产3D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但是这些都是3D电影的演习期,它们更像是3D电影的一种实验、一种杂耍式的探索,而2009年却是3D电影的一个分界线。《阿凡达》的电影世界,为幻想和想象带来了更逼真的影像和更刺激的运动,如同声音、色彩在电影中的出现一样,每一次电影的技术变革都会带来电影美学的变革。同时,3D也带来了整个电影产业的革命,从3D摄影机到放映机,从普通影院到3D影院,电影设备几乎都面临升级。3D电影因此得到了青年观众的认可,这不仅是对技术的好奇,而且是对3D美学的认可,必然会驱动世界电影大规模进入3D时代。“当然,3D时代的电影,很可能与现实生活越来越远,也许我们过去记忆中的经典电影不再会出现在3D的世界中了。”
尹鸿说,更重要的是,在中国,这种以高成本为基础的技术和艺术混合所创造的新电影形态,会使本来就“落后”的中国电影面临更高的门槛,面临更大的挑战。“当我们的二维技术和美学都还远远没有成熟的时候,就遭遇了三维。”同时他也指出,好在中国人对新技术的接受和使用从来都不缺乏聪明和灵敏,对3D电影发展的战略性前瞻,也许能够带来中国电影的跨越式发展。从某种程度上,中国电影的生存环境是世界上最严峻的。因为中国有远远多于美国的那么多电视频道,电视播出的免费电视剧更是居世界之冠,但是中国电影仍然能够绝处逢生,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电影的生命力。“所以,在3D到来的时候,中国电影需要看得更远,为3D时代做好准备。当然,我们不能太急功近利,毕竟3D电影挑战的既是电影技术也是电影观念,既是电影经营也是电影市场。3D电影的时代不期而至,我们没有准备好,但是我们需要应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