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第二遍《孔子》。
很明显,南子(周迅饰)对孔子是有暧昧的,以南子一惯的个性,表达这样的暧昧也未尝不可,而孔子(周润发饰)在落迫之时得见卫国的女强人南子,自然也会心仪之,南子说的那几句话,太过露骨,孔子最终是理智战胜了情感,决定离开卫国。
孔子临离开之前,送了南子一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就在孔子离开卫国的同时,南子被刺杀了,她临死之前露出笑容,估计是想到了孔子送她的这句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领会了人生晚上就可以死了,虽然电影里南子被孔子打动,但观众却未必能被孔子打动,这句话里的“闻道”到底闻的是什么道,观众们听不明白,估计导演和编剧也没有讲明白,两千多年来,这句话只是个哲学态度,而用了这两个男女之间到底有什么所指呢?
所以,南子只是孔子这句名言的一个“模特”。
如果想演活孔子和南子这一段,看来只从古人记载里的只言片语里是摸不清脉落的,电影给人的印象是孔子这一生只有南子这么一个红颜知己,我可不认,当时的孔子已是天下闻名的知识精英,心仪者一定也不少,南子只是一个特别人物罢了,所以,既然要按排南子与孔子暧昧,最好也安排上北子和东子、西子。
胡玫的《孔子》,失在故事结构单薄,电影是本想让孔子在从政和育人两方都发挥一下魅力,但说实说话,在从政方面孔子是个低能儿,即使电影里张扬表现的几件他的政举,在商鞅、吕不韦做主角的影视剧横行的时候显得其实水平一般,在政言政,孔子却一直想用道德的力量改变鲁国政局,所以才差点闹得天下大乱,按电影中传达的意思,孔丘被撵出鲁国而不是被关进监狱已经是万幸――其实,孔子思想和孔子德行最光彩的地方是教书育人和与人为善,他思想的精华大多都在与弟子的对话和故事中体现。
这方面让这部电影也有了许多可看之处。
看《孔子》,关于他与弟子的故事,从古代流传一来的,根本无需改编,一样很感人,比如他和子路的关系、和子贡的关系,和冉求的关系,和颜回的关系,等等。
2003年我去曲阜游孔庙,写过一首六言诗:
颜回子路死,夫子丧祝愁;
子贡守北泗,结庐六春秋;
吾闻此师道,犹有泪长流。
所以,我觉得胡玫拍《孔子》的立意是出现了问题的,不如把孔子与众弟子的关系作为主线,而把孔子的从政经历作为副线,这样也可以让孔子从政治弱智的定位中摆脱出来――因为只有在教育中,在教化中,在劝人向善中,孔子才是真正的圣人。
但,即使到现在,孔子当年口口声声宣场的仁义礼智信,还仍然只能作为一种道德价值存在,它们仍无法如孔子理想中的那样代替既有的政治规矩,只是边流。
这就是电影《孔子》的尴尬――如果太过突出孔子真正光彩和伟大的地方,道德,善的世界观和善的方法/lun,也一样会让这部电影在现代社会失去主流认同,这倒反过来证明我们现在的社会与春秋战国时代的主流价值差不多,与孔子的道德空想主义仍然相去甚远,也就是说如果孔子活到现在,仍然还是要失望,因为他的理想仍然没法实现。
2004年梅尔·吉布森的《稣耶蒙难记》在全球引起了轰动,在我们这些非基督徒们看来,电影最震撼人心之处是稣耶被罗马军队钉死时情形的再现,那种逼真、那种痛苦、那种宽恕,可以说打动了每个观众的心,无论是你基督徒还是佛教徒或是伊斯兰教徒,或者你只是个地道的无神论者。
据说,许多基督徒一边看着电影一边痛哭。
当然,让这部电影能在全球产生巨大反响,并不只在于它对基督徒们的影响,而是它复制的稣耶被钉死的情形是如此的,以世俗打动了世俗。
胡玫在《孔子》上则向意识形态方向用力过猛,尤其在孔子的政治理想和政治身份上,错误地将孔子和当是时的那些政治家、政客摆在一块儿,还不如参照《稣耶受难记》的做法,重现化三千七十二的天下第一导师的美德与情状,我看《孔子》最感动之处在于收漆思弓为徒、颜回之死、子路之死,而其它如孔子与鲁君的关系、与季氏关系,等等,都意义不大,那些故事被突出,反倒显得孔子是个迂腐的学究,这样的人在当时、在当代,都是被取笑的对象。
这是这部电影还不能真正打动人心的主要原因。
还有,关于孔子故事里更有人情味的还有与子贡的师生,与孔鲤的父子情。
孔子临死前,在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人世时跟子贡说我来日无多,子贡这个没心没肺的却没当回事,居然出去玩了,等他回来,老人家撒手人寰了,子贡悔青了肠了,于是才有了在孔子墓前结庐守孝6年的故事,感动千年。
《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说话没有依据)。”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立身没有准则)。”鲤退而学礼。”孔鲤先死,孔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孔子死后,墓葬与儿子、孙子组成携子抱孙墓,这样的父子从人间做到地下。
电影《孔子》里的孔鲤也露面了,却没有什么表现,呆,相反女儿孔姣(陈瑞饰)倒是表现很多,抑鲤扬姣,估计也是女导演胡玫的个人意志。
而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孔子》还有一个致命的毛病是孔子在通篇没有一个敌人或对手――没有敌人或对手的故事是不会有太多的冲突的,缺少故事冲突必然造成缺少戏剧性。陈健斌饰演的季孙斯,其实从始至终都没有妨碍孔子的改革,只是在孔子堕三都后逼走了孔子,但最后他又决定请孔子回鲁,季孙斯虽然身为三桓之首,在剧情里倒没有太多弄权专制的证据,这就显得孔子只是一个一力维护君君臣臣上下级关系的腐儒,而且电影中的鲁定公(姚橹饰)表面上是孔子的知音,但实为较弱胆小,没有担当,孔子为这样的人打算,维护这样的笨蛋君主,才是他可笑的地方。
你不把坏人定坏,好人肯定就好不起来。
《孔子》没有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现存在大量关于孔子的典故、成语、格言做准确的表达,也忽视了道德和善的不可忽视的主题,更不用说拍得让道德和美更有力量,在常人来说只是道德,但在孔子却是天地至理,所以,周润发的这个孔子形象并不算成功,虽然在某些段落我还是被这位老夫子感动。
孔子穷其一生宣扬仁者爱人,仁义礼智信,在他不只是个人行为规范,也不只是社会的道德规范,而是一种政治观,一种社会方法,一种理想社会的基理,共产主义恐怕就是它的物质外壳吧――但他的理想即使到2500多年之后的我们时代仍然看着遥不可及,连一部以他的名字拿名的电影,也未必真正理解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