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讯 11月19日,由中国孔子基金会、江苏师范大学中华家文化研究院共同举办的“中华世家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上海金庭庄园酒店召开。会议邀请了吴越钱氏、扬州阮氏、徐州权氏、上海傅氏等家族的后裔学者,以及相关世家文化研究者,就中华世家文化的研究价值、研究领域、工作构想、合作机制等话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应邀出席本次会议的嘉宾有:阮元五世孙、同济大学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有“古城保护神”美誉的阮仪三教授,扬州阮元研究所长阮锡安先生,钱鏐后裔、上海社科院钱运春研究员,权瑾后裔、徐州研究会会长权太猛先生,上海市政协港澳台侨办公室主任陈鹏,华政智库负责人华政,《孔子研究》编辑部主任王新元,上海傅雷文化研究中心代表吴成洋等。会议由江苏师范大学中华家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孔子基金会世家文化研究委员会主任陈延斌教授主持,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牛廷涛出席并发言。

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牛廷涛(左一)、江苏师范大学教授陈延斌(左二)发言
与会嘉宾先就各自的研究领域、研究现状,以及对世家文化研究的设想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84岁高龄的阮仪三教授首先发言,他表示自己虽然不是世家文化的研究者,但是非常支持世家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工作。作为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的获得者,阮老对世家文化研究与传承的重要性予以充分肯定。他指出,世家文化研究工作要突出中国传统的“家国情怀”,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要考虑到世家文化的差异性。阮锡安先生表示,学界目前对清代著名学者阮元的研究,多集中于其文章、学问、思想、书法等方面,对阮氏家训文化的研究有待深入。作为阮元后人,整理与弘扬阮氏家训文化,自己有意愿、有责任,也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扬州市政府重视、支持对阮氏文化的研究,扬州有研究阮氏家训文化的资源和研究机构,阮氏的家庙、家祭活动等都体现着阮氏的家训文化。此外,对阮氏后裔杰出人才的研究,也是家训文化的研究范围。
中国孔子基金会牛廷涛副理事长表示,世家文化研究要落实,就需要各个家族先动起来,把家族历史、家族文化调查清楚,研究明白,把传统治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然后以世家文化教导族人,以优良“家风”影响族人,以血脉带动文脉,推动世家文化的传承,发挥其促进家庭和睦、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社会功用。

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先生(右二)发言
钱运春研究员高度认同牛廷涛理事长的观点。他说自己早在三年前就开始了对《钱氏家训》与钱鏐文化的研究,业已整理钱氏家训文化文献资料30余万字,目前正在承担上海市非遗保护项目《钱氏家训的历史渊源与当代价值》研究。他表示,世家文化的研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对家训文化中某些过高的要求,如《钱氏家训》“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当无愧于圣贤”中言行“无愧于圣贤”的要求,一般人难以做到。因而,如何把家训中比较高的要求落实到位,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此外,世家文化研究需要有严谨的治学精神。家族内部对家族文化的整理、研究,往往有不少的主观色彩,需要有外界学者参与,方能客观而有公信力。
陈延斌教授就世家文化研究提出了工作构想。他指出,家训家风文化是家文化的核心,家文化又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注重家风的熏陶,注重规范、准则的可操作性,实行奖惩结合、情法并用,注重典型人物师范、激励作用,以身立教,以及多样的具体教化方式是传统家训教化的途径。世家文化研究,在内容撰写上要体现纵横贯通、史论结合的特点。既有纵向梳理本家族产生、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历史脉络,又横向展示该世家的家训文化、家德文化、家风文化、家学文化等。既追述先人美德懿行、文化贡献,又宣传当代家族精英。既注重挖掘历史价值,又要展现和弘扬世家文化的当代价值。
徐州权瑾文化研究会会长权太猛先生、上海傅雷研究中心吴成洋讲师也就两大世家研究领域的现状做了介绍和交流。

与会代表合影
会议还就积极发动世家大族后裔、联合学术力量共同组织编撰“中华世家文化研究书系”,筹划拍摄系列电视纪录片《中华文化世家》进行了深入讨论,并一致同意建立中华世家文化研究合作机制,建立中华世家文化的专门网站,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和学术论坛,共同探讨世家文化研究中的问题,持续推进这项文脉传承工程建设,为当代中国的家庭建设和社会主义家文化建设提供文化滋养。
(上海傅雷研究中心吴成洋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