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讯 据长江云报道,5月28日晚上,2017屈原故里端午诗会之骚坛诗会在屈原祠南门广场浓情举办。秭归端午浸润诗礼,橘香四季俯仰成景。
本届骚坛诗会,吸引来自秭归县内外的近千名诗歌爱好者参与,诗会的主题为“橘颂”。《橘颂》是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早期作品,托物言志,借橘抒怀,是对故乡橘树的赞美,也是对人类美好品德的颂歌,《橘颂》是屈原崇高志趣、坚强性格、乐观向上的人格写照,也是教书育人的典范之作。它留给秭归的精神遗产,已辉耀峡江,扎根于人民的心灵。


诗会分为上篇:《后皇嘉树》和下篇:《橘香秭归》。诗会开场,大屏幕上,以沙画形式展现了当前秭归的许多大事儿,香溪长江大桥施工,正在提升峡江两岸交通综合能力;龙舟竞渡、三峡橙黄,秭归乡村电商发展带动果农致富,一件件喜悦人心的大事儿用美轮美奂的沙画勾勒出来,秭归发展的势头劲儿鼓舞人心。

现场观众刘玲接受记者采访
秭归的诗人最懂橘颂,诗中的橙香最牵梦魂,诗会现场,诗人们的吟诵,引起2000多名观众的情感共鸣。现场观众刘玲带着自己1岁多的女儿观看演出,她希望女儿长大后也热爱诗歌:“让她感受一下诗歌的氛围,长大后多写一些诗歌,多学一些文化。”
端午节期间,秭归民间唱诗、斗诗,怀念屈原,由来已久。本次诗会的名称“骚坛”,来自于秭归民间诗社“骚坛”,明清时期,秭归县屈原诞生地乐平里的一批乡绅学者自发成立了民间诗社组织骚坛,从此,作为秭归端午习俗的重要内容之一和独特的文化现象,骚坛绵延近600年历史,留下了一百多位明清诗人的诗稿,每逢端午佳节,骚坛诗人自带酒菜,聚于乐平里屈原庙,赋诗吟诵,悼念屈原。1949年后诗社活动曾一度中断,1982年由乐平里农民诗人谭光沛、杜青山等人倡导恢复,至今已三十年,年年坚持开展诗歌活动,并将这一吟诵纪念活动命名为端午诗会。自2009年始,端午诗会成为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的三大主题活动之一,参加人员更广泛,活动内容更丰富,活动形式更多样,为秭归的端午习俗增加了新内容。

橘颂朗诵者向清德接受记者采访
本次诗会橘颂的朗诵者,今年64岁的秭归一中退休教师向清德从小就热爱诗歌,每年都会主持朗诵会,并且坚持诗歌朗诵,他认为以诗言志是对屈原最好的纪念形式,并希望这一形式得以传承:“主题就是橘颂,屈原在2000多年前写出来经典作品《橘颂》和现在遥相呼应,希望年轻人继承老一辈人的传统,把屈原文化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希望青年人当中涌现出更多的爱诗的人,写诗的人,让屈原的诗魂代代相传。”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邓斌 宜昌台记者:张炼 陈司 通讯员 郑家裕 余雪楠 崔彧 责任编辑:刘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