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通过传统习俗来表现和传承。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对于中华大地乃至天涯海角的中华儿女来说,年是最为温馨美好的时刻。在冬尽春来的时节,人们就天时之便,举行各种仪式,重温家庭亲情,协调人际关系,祝福美好生活,这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再现,是我们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最能唤起我们感情的聚合和文化认同。透过春节这个展现文化的窗口,我们仿佛能感受到济宁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质经济的飞速发展。
2017元旦假期,济宁市共接待游客172.9万人次,同比增长8%;实现旅游消费10.61亿元,同比增长11.7%。如今,在欢度春节之际,我们更要在寻找年味、体验民俗中促进春节文化传播。
在寻找年味、体验民俗中促进春节文化传播就要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要确立文化旅游产业的新兴支柱产业地位。文化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带动作用。作为一个富民产业,开发一个景区,可带富一方群众;作为一个先导产业,有助于促进地区交流;作为一个窗口产业,能够充分弘扬“孔孟之乡”的文化内涵,让济宁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春节时期,济宁市旅游新业态将引领假日旅游新时尚,推出了冬季滑雪、温泉等新产品,有力弥补了我市冬季旅游产品的短板,丰富了冬季旅游活动内容。目前各县市区依托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充满浓郁年味的“贺年会”美陈,将各景区、宾馆装扮一新。红红火火的节日氛围,让游客切身体验感受了文化济宁的别样风情。在欢度春节之际,各地假日旅游活动推陈出新,好戏连台,这些活动,使文化旅游产业逐步成为振兴济宁经济的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必将发挥愈来愈强的带动作用和促进关联产业发展的多功能作用。
在寻找年味、体验民俗中促进春节文化传播就要坚持文化与旅游共同发展。就其自身发展规律而言,文化和旅游是一对相生相伴的统一体。文化带动旅游,旅游促进文化。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旅游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旅游;具有旅游价值的文化才能够充分提升文化的时代价值。如我市将在春节之际结合本地文化特色为广大市民和游客积极筹备安排了迎日出祈福大典、民俗汇演、文艺演出、欢乐美食汇、冰雪嘉年华等各项精彩活动,同时,还精心设计了游客参与性强的祭孔祈福、撞钟祈福、扫码领取礼品等互动项目,努力为广大市民和游客献上丰盛的2017年贺年大餐!文化、旅游两篇文章要一起做,把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将旅游打造成文化的载体,充分拉长文化旅游的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健全产业体系,形成文化与旅游资源共享、市场共享、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共同提升的良性发展机制,以文化力驱动经济力,文化旅游产业才能实现和谐快速发展。
在寻找年味、体验民俗中促进春节文化传播就要在传统习俗中挖掘文化内涵。过年习俗都是一种过年方式,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或追求团圆,或崇尚热闹,或诠释欢乐,或展现喜庆,或表达期盼,或传递祝福。一句话,各地各民族不管过年习俗有何不同,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祈祷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兽两旺,人民健康、快乐、幸福,平安、吉祥、如意。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技术的革新,有些传统习俗可能会因不合时宜,与现时代的价值观发生冲突,而被迫改变甚至完全消失。但蕴含在传统习俗中的文化内涵则不会流失,相反,会历久弥新,焕发出新的光彩。如微山南阳古镇开发的连家船、提地笼、叉鱼垂钓、渔船烹饪、鱼鹰表演、水上婚礼等颇具特色的水上娱乐项目,以其乡味浓郁、湖区习俗丰富而备受旅游者青睐,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千山万水、千难万险也挡不住的春节“回家”脚步,生动地映证着传统的魅力、文化的力量,展示着我们民族令人自豪的凝聚力。寒冬已逝,新春来临,衷心祝愿在不同寻常的2017年,靠着这种自豪感和凝聚力,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我们的人民更加欢乐!(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