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百年——两岸诗歌高端论坛”18日在台湾高雄佛光山举行。著名诗人洛夫说,希望写诗的朋友努力将中国古典诗的语言之美重新找回来。
“现实中人性往下沉沦很容易,而诗具有神性,可以向上提升人性。”主办方之一的海南省台办主任刘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中国文化的根。中国百年新诗,是中西方文化碰撞而来,以西方的形式,表达中国的精神。两岸的新诗,都传达着中华民族诗意、诗化的生活传统。”
有“诗魔”之称的洛夫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中国传统美学对新诗的重要意义。他分享了自己写诗70余年的成长路径:早期认为五四运动前后的新诗语言很粗糙,就向西方现代主义学习新东西;过了10年,发现完全走西方路子不是办法,又重新回到中国的“根”,即传统诗歌语言。他说:“不是要诗人回归传统,但现代诗人需要回头看看中国传统诗歌、重新评估,作为自己创作的资源。”
12月18日,2016两岸诗会暨桂冠诗人颁奖典礼在台湾高雄举行。右二为洛夫,他希望找回中国古典诗之美。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白话诗八首》,被公认为新诗在中国的发端。厦门城市学院人文与艺术系教授陈仲义陈仲义表示,与文言文诗相比,新诗完成了一个转型和一个回归。在100年前来讲,它断然将古典、精致、熟透的文言诗语转换为现代言说,符合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他同时指出,新诗发展至今,经典之作仍然不多。大量作品诗意散漫,诗质杂芜,新诗语言缺乏出神入化之境,新诗书写缺乏可操作性系统。
“新诗百年,呈现三个主要特点。第一,题材、主题具有极大丰富性;第二,语言形式和技巧风格的探索达到饱和状态;第三,多元复古的地域格局已然形成。”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谭五昌说,在全球化语境下,现代汉语诗人应充分弘扬本土经验,彰显汉诗写作力量和中国诗人的文化身份;应自觉拓展全新的美学领域,比如城市诗、海洋诗等,拓展丰富的表现力;更应在人格建设和思想建设的层面上有所加强,摒除“虚妄的大师情节”,真正做到人文情怀、敬畏心态、谦卑精神、哲学修养的有机合一。
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主任蔡振念介绍了新诗在台湾的发展历程,尤其是诗社和报纸副刊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前台湾文学馆副馆长雨弦结合创作“生死诗”的经验,与两岸同行分享如何通过诗歌写作反思生命的自在和超越。
与会者还谈到互联网时代的诗歌创作。海南省诗歌学会副主席乐冰认为,互联网很好地聚合了诗歌爱好者,有助于诗歌的灵感迸发和便捷传播。“借助移动终端的应用软件,人们在地铁、公交车上就能读诗,消除工作生活的疲惫。这就决定了互联网时代的诗歌创作,要更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反映人们的心声。”
台湾著名诗人洛夫则指出,网络上没有“红绿灯”,一些坏诗也能迅速得到扩散,造成不好的影响。“因此,不能因为时代变迁而丢掉诗歌的本质。每个诗人都要有写好诗的追求,努力向‘李杜诗’具有的永恒之美靠拢。”
18日下午,主办方还举办了“两岸诗会桂冠诗人颁奖礼暨新年音乐诗会”。星云大师获颁“桂冠诗人特别奖”,颁奖词称:“星云大师的现代禅诗创作直达心灵,开悟大众,居功至伟,对两岸诗歌和文化做出贡献。”佛光山常务副住持慧传法师代星云大师,从海基会原董事长江丙坤手中接过奖杯。
同时,对台湾现代诗发展影响深远的诗人洛夫、有当代诗坛哲人之称的诗人雨弦、以乡愁为核心的诗歌自成一家的诗人雷平阳、有情诗王子美誉的诗人雁西,获得2016两岸诗会“桂冠诗人奖”。
两岸诗会开启于2011年,在海南连续举办五届,2016年首次到台湾举行。自2012年开始,诗会每年都会选出“桂冠诗人”。罗门、舒婷、潘维、颜艾琳、余光中、郑敏、姚风、阎安、吉狄马加、汪启疆、汪国真、江非、郑愁予、张默、北岛、翟永明、欧阳江河都曾获此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