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孟富林、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陈来、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秘书长吴光、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刘廷善、安徽省社科院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周之林等出席会议。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台湾元培科技大学、云南大学、中国孔子研究院、天津社科院等全国多家高校、学术机构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以及各地儒学团体代表、新闻媒体人士等逾百人参会。

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秘书长吴光首先代表主办方发表致辞。他认为,孟子虽为亚圣,但他同孔子一样,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孟子继承、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学说,又是中国心学的奠基者,他的性善论、仁政论、民为本等思想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有非常伟大的价值。吴光秘书长表示:通过此次研讨会,定会对孟子的思想研究进一步深入发掘,并对我国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全民道德教育、干部廉政教育等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陈来继而对国学研究的现状和前景作精彩发言,他谈道,“乘着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社会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东风,传统文化的研究在布局。这十几年来,国学概念的提出其中一个积极意义即是调动了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情。但总体来说,国学研究是一门冷板凳的学科,它在按照自己的步伐慢慢前进。现在国学研究的布局存在‘从数量来看,文献整理的部分比较多;很多作品的特点是外延性而非内涵性的增长;关于哲学成果的作品比较少’等特点。‘国学’的研究需要平衡,要多关注思想的发展和思想的引领。国学研究的前景是无限光明的,我们要把优秀传统文化和实践的需要结合起来,发展出多种形式的文化形式,比如在山东农村出现的儒学讲堂,城市里也有很多传统文化讲学的场所,要鼓励这些对传统文化有组织的规划和发展。”

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的讲话引起现场共鸣的掌声,他说,“孟子思想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宝库中,具有基石的作用,闪耀着灿烂的光华。在一定意义上,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是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使国人真正理解和继承传统文化,才能打牢我们的文化根基、树立文化自信,从而形成文化自觉。”
安徽省社科院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周之林在讲话中说,安徽是道家文化的发祥地,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底蕴深厚,希望能通过此次会议加强全国范围内的学术交流,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刘廷善发表致辞,“孟子一生都在追随孔子,在继承孔子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变化创新,丰富着儒学的内涵,对儒学发展贡献重大。孟子的仁政思想将‘仁’从道德层面引向政治、治国,关怀民生疾苦,与今天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共性,在当前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人们的共识的境遇下,应加强对孟子思想研究的重视程度,把孟子思想提高到一个新高度来重新认识。中国孔子基金会作为全国性的学术文化基金组织,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快发展:主办的《孔子研究》迎来了创刊30周年的生日;主办的中国孔子网正在向中华文化第一网的目标推进;承担的山东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点项目-儒家文化经典数字化工程建设已全面启动;创办的孔子学堂遍地开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大会由安徽省孟子思想研究会会长孟凡贵主持。


本届会议全程围绕“现代视域下的孟子思想研究”主题展开。复旦大学杨泽波教授、安徽大学王国良教授、安徽师范大学臧宏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出版部彭彦华主任等多位专家分别作主旨发言,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展开了分组讨论,集中地论述了孟子思想的现代性、人民性、艺术性等,详细地就孟子的仁政思想、社会治理理想、生态思想、美学思想、心性论、圣人观、君子观,以及孟子思想与儒学发展的未来等,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剖析与热情澎湃的交流,对于进一步推动孟子思想的深入研究、繁荣儒学发展的未来、弘扬和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众化等发挥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专家学者在第四届孟子思想研讨会上作主旨发言
11月5日,第四届全国孟子思想研讨会,在合肥召开。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参会,部分专家学者在大会上作了论坛主旨发言。
嘉宾:复旦大学杨泽波教授
主题:新“人禽之变”
观点:“人禽之辩”首创于孔子,大成于孟子,是儒家的重要话题。孟子辩人禽之别,意在指明道德为人所独有,禽兽则无。而在现实中食品安全、诚信危机等一系列社会现象下,我们不得不重新看待它的合理性。与西方感性、理性两分的格局不同,儒家学说系统中与道德层面相关的要素共有三个:欲性(物质生存的部分)、仁性(良心,道德本体)、智性(思想,认知倾向)。仁性是与道德根据相关的重要因素,其中包括“伦理心境”和“生长倾向”;智性是与道德相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可以对仁性进行反思,这是人优越于禽兽之处;智性思维必须在仁性基础上记性,受其制约,否则会对其造成根本性破坏。人们常说,“人做起恶来比禽兽更坏”,道理就在于此。
嘉宾:安徽大学王国良教授
主题:孟子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思想
观点:孟子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把治国理念确立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对孟子思想优秀传统的继承。孟子提出“民为本”思想,认为仁政的基本目标就是让人民安居乐业。他还提出“与民同乐”的思想,以民心向背来考察执政的合法性。因此,继承发展儒家孔孟民本思想的合理价值,并进行现代转化,要重视民生,尊重民意,使人民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嘉宾:安徽大学钱耕森教授
主题:孟子心学
观点:孟子在儒学中最早重视“心”的作用,对心作了多向度的诠释,充分肯定了心的价值,内容丰富,构建了心学体系,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心的正确培养。孟子认为,人的“仁义之心”、“善心”和“善性”,是生长还是消失,就取决于对它的培养正确与否。心学是中华文化传统的精华,忠诚、干净、担当每个字都与心灵息息相关。一切奋斗背后都是心性的磨练,所有的考验都是为了明心见性。
嘉宾: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部彭彦华主任
主题:探索中华文化走向的脉络
观点:中华文化从未停止过它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从秦汉、唐宋的近千年里,从盛世大唐到宋元时代,中国的文化国力影响,逐渐超出东亚“华夏文化圈”,最后影响到全世界;16世纪末开始,中国自身经历磨难,文化影响力也由强势转为弱势,21世纪开始,迎来了伟大复兴。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繁荣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关键,同时也是保持中华文化传统的关键;在全球化过程中,尤其应注重输出民族性较强的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世界文化做出新的贡献。
嘉宾:中国孔子研究院研究员宋冬梅
主题:孔孟儒学的自觉与创新
观点: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大脑,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儒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文明,一种教养,孟子思想对儒家思想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奠基作用,与孔子学说一起,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弘扬孔孟儒学,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建国人的精神信仰。
嘉宾:安徽师范大学戴兆国教授
主题:孟子的君子观
观点:孟子从人禽之别的角度强调君子的人性根据,从圣凡之分的角度说明君子的社会性特点。儒家关注君子的内在修养,通过自身的垂范,为世人确立了行为准则。身心健康、内心安定、英才相伴、教学相长是君子乐得的境界。君子的理想不是枯燥的道德说教,而是直面现世生活的清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