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讯 “我们一定要去这里的名人墓地看看,尽管我知道那都是衣冠冢,但去了感受会不一样,还是要去看!还有稷下学宫、齐长城遗址等,都要实地看看。”
8月5至7日,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滕文生和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桂晓风一行七人,来山东考察农村基层共同致富情况和齐文化保护利用情况。在考察途中,滕文生会长强调要重视历史人物研究,并讲出上面的话。
滕会长是我党的资深理论工作者,见证过新中国成立以来诸多重大历史时刻。从党的高级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后,他依旧关注历史和时事,注重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继续以宏阔思想视界和深厚理论功底,把脉中国社会走向。
此次考察调研,滕会长一行主要在济南和淄博两地活动,而这里自古便为齐文化故地。5日下午,滕会长一行先后考察了位于济南历城区郭店街道辖区的相公庄村和山东科技防卫学院。目前,这两处地方都建起了孔子学堂。
相公庄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该村通过发展多种产业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该村还与北京一得阁墨业有限公司合作,成为该公司的一个重要生产基地。前不久,在中国孔子基金会的策划与推动下,相公庄村在北京正式向社会推出了由滕会长题名的新款产品——“儒墨”。通过实地考察,滕会长对相公庄村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他引用了《管子》中的话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他接着说:“在历史上,管仲、贾谊的思想都很好,但不可能真正做到,因为制度的制约。我看了全国许多地方,九间棚、华西村等,我的兴趣在这些地方。相公庄村的发展就符合共产党人建设社会主义的大方向。何谓社会主义?一句话概括,就是‘多数人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富可以有多种方式,可以依靠多种产业,但方向只有一个:共同富裕。当然,这里既包括物质富裕,也包括精神上的富裕。”滕会长的讲话,赢得陪同考察的山东各级领导的热烈掌声。
山东科技防卫学院是一家专门接收问题少年的特殊学校,来到这里的青少年都曾濒临犯罪边缘,自闭、早恋、早孕、暴力、网瘾等曾是贴在他们青春外衣上的黑色标签。该校本着“帮扶一个孩子,拯救一个家庭”的原则,对他们不离不弃,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等健康内容的滋养,使他们重新走上人生正轨。滕会长在听取该校校长汇报后,对他说:“像你这样的学校都办好了,监狱就能少办几所了!”
当天,滕会长一行在暮色苍茫中还考察了辛弃疾故里。辛弃疾为南宋忠臣,文武兼备,满腔报国热情且文采飞扬、激情四射,为历代文人儒士所推崇。滕、桂二老对辛稼轩事迹如数家珍,对辛稼轩精神赞美有加,对辛稼轩操行感叹不已。
6、7日,在中共淄博市委宣传部的精心安排和临淄区、淄川区两地的全力配合下,滕会长一行又考察了稷下学宫遗址、齐国故都城墙、排水口、孔子闻韶处、姜太公祠、管仲纪念馆、足球博物馆、孟姜女哭夫处和齐长城遗址。
齐长城遗址
在历史上,淄博一直地处齐国的腹心地带。周朝建立后,姜太公因功被封在齐国,定都营丘(在今淄博市临淄区)。齐文化在周朝时期奠定基础并形成规模。周代齐国,分为姜齐和田齐两大时期。姜齐由姜太公开创,传20代,历32任国君,“春秋首霸”齐桓公即姜齐第26任国君;田齐由田和开创(即“田氏代齐”),传7代,历8任国君,自第4任国君田因
齐(即齐威王)开始称王。总体来看,齐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尊贤尚功、改革创新、海纳百川。而这三大特点,与滕文生会长一行所重点考察的几处文化场所密切相关。
姜太公祠位于临淄城区内,祠内有太公衣冠冢。西周初年,姜太公因功被封在齐国后,施行了“因俗简礼、尊贤尚功”的政策,稳定了东部局势;并通过“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的经济措施,为齐国强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姜太公被誉为“周师齐祖”,在衣冠冢前的石柱坊上,刻有楹联曰:“葬衣冠永怀太公德,建祠宇重现武成光。”“看看衣冠冢,主要是体现我们对人物研究的重视。历史研究要以人物为中心,一切故事都是围绕着人展开的。”滕文生会长说。在滕会长那里,通过实地考察围绕名人而设置的文化场所,体现的是对往圣先贤的尊重和礼敬,通过亲近先贤可为师法他们扫清感情障碍。
管仲是齐桓公称霸的头号功臣,管仲纪念馆是滕文生会长此次考察的重要一站。据了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滕会长一直都在研习《管子》一书。对于这本书,他认为:“尽管《管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都是管仲思想的体现。”在管仲纪念馆,滕会长一边听导游讲解,一边与陪同人员交流,他对管仲的事迹和思想了如指掌,不时引用《管子》中的原话。他强调:“看这些东西,一定要结合社会现实问题去思考,古为今用,要向古人学习治国理政的智慧。”滕会长认为,鲁国出了孔子,齐国出了管仲,这在古代思想史上都是了不起的事情,但“孔子一生没做太大的官,在官场不如管仲得意,与孔子相比,管仲更是一个实践家。今天,我们好多政治经验都来自于管仲的思想,他是了不起的人物。” 梁启超曾评价管仲道:“中国最大之政治家,而亦学术思想界一巨子也。”对此,滕会长认为是中肯的。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首所官办高等学府,由齐国国君设立。在稷下学宫,各种文化流派纷纷登场,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体现出海纳百川、多元共融的文化品格和学术风格。尽管今天的稷下学宫遗址,仅剩下今人树立的一块碑,但滕会长依然对这里充满感情,并要求在此留影。参观稷下学宫遗址,他显然意犹未尽,未及离开便要求当地领导提供一些文字资料,以方便调研考察。
考察团成员在稷下学宫遗址合影留念
孔子闻韶处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齐都镇韶院村,作为国际儒联的负责人,滕会长对此兴趣甚浓。据《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就是说孔子认为韶乐是天下最美的音乐。据传,韶乐为舜为歌颂尧所做的乐曲,自夏商周直到南北朝,一直被尊为庙乐、国乐。对于韶乐,现场许多人并不知道其具体情况,滕会长一语中的,评价道:“韶乐就是当时的‘主旋律’。”
一路走来,滕、桂二老兴趣盎然,丝毫无疲倦之意。桂署长年过古稀却对新技术运用得非常娴熟。在考察途中,二老不断交流体会感想,遇到需要参考相关资料时,滕会长便会请桂署长用手机查阅。据桂署长所言,他可能一天会协助滕会长上网查阅资料近百次。
桂晓风署长还对陪同人员说:“今天的一切都会成为过往,我们能留下来的东西,就三样:感情、人格、文化,而文化是最终体现。”结合此次以姜太公、管仲、辛弃疾等代表性人物为中心纽带的文化考察,桂署长还指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不是当皇帝,而是货与帝王家。” 滕、桂二老此行,其实就是在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探寻管仲、辛弃疾等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思想价值,并为在新时代树立“文化自信”找到理论源头和历史依据。
齐文化与中国其他区域文化形态一样,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延续、壮大发挥了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都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所讲:“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通过发掘、阐发中国历史上的各种文化形态、思想流派,对于今天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滕文生会长一行来山东考察调研共同致富和齐文化遗址保护情况,将对我国历史人物的学术研究、时代评价和区域文化的交流互鉴、开发利用,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陪同滕、桂二老从北京来的同志有:中央政策研究室服务中心处长蔡原鸣、中央文献研究室办公厅调研员宋革、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办公室主任张庆东等。中国孔子基金会常务副会长、山东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贾万志,山东社科院党委书记唐洲雁,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王大千,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李长明,以及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济南市、淄博市相关领导等一起陪同滕文生会长一行参加了上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