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端午,今又端午。芬芳的农历五月,粽艾飘香迎端午,龙舟飞渡祭屈公。“2016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在美丽的“三峡明珠”宜昌盛大开幕。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海内外嘉宾相约端午,齐聚宜昌,诵诗篇、赛龙舟、祭屈原、赏美景、品美食,尽情品味独具屈乡特色的“文化大餐”。
诗人兴会喜空前
“告诉我 是谁在轻声的召唤/那声音 飘过千年的时光/我仿佛又闻到了 松脂的清香/我分明又看见了 祖先的木楼和清江……”
6月7日晚的宜昌剧院华灯耀眼、诗声朗朗,“诗意宜昌•致远方”屈原故里端午诗会在此举行。这首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吉狄马加创作、著名表演艺术家徐涛朗诵的具有浓郁宜昌特色的诗歌《让我们回家吧》,勾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想。
是啊,作为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中国汉语诗歌源头的宜昌,每年农历五月的端午诗会,从普通市民到诗歌大家,写诗、品诗、诵诗活动此起彼伏,不仅是一种生活新时尚,更是让我们回到诗歌故乡的温馨。
6月7日,2016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诗意宜昌·致远方”端午诗会现场。黄余洋 摄
6月4日,在民间诗歌创作和朗诵大赛“致远方——我爱宜昌”决赛现场,来自宜昌市特殊教育学校16岁的聋哑学生高焱霞、张沥文,用优美流畅的手语和并不清晰的口语,对诗歌《宜昌,梦开始的地方》进行了别样演绎,一举夺得大赛金奖。据悉,今年9月,她们将作为第四代“千手观音”,远赴丹麦演出。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致远方——我爱宜昌”诗歌创作和朗诵艺术大赛吸引1500余人参与,上至八旬老人,下至4岁孩童;“诗意校园”评选活动鼓励青少年学生诵读诗歌、感悟诗歌、创作诗歌;中国诗歌之城“宜昌诗库建设”活动征集诗歌作品5000余件,来自23个省市自治区的1000余名作者参与;以“迎端午、颂家乡”为主题的“诗意宜昌”万人吟诗活动,浓浓诗香洋溢在“诗歌之城”的每个角落。
自古以来,宜昌就是一座诗风繁盛的城市。一部《离骚》以其千年不朽的才藻艳逸,浸润着这片瑰奇的诗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代又一代诗人,都曾在这里挥毫泼墨,留下4000多首千古绝唱。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宜昌也曾经诞生农民诗人习久兰、工人诗人黄声笑、骚坛诗人谭光沛等一批享誉全国的诗人;进入21世纪,诗城宜昌再度焕发青春活力,形成了以刘波、周立荣、毛子等为代表的具有影响力的本土诗人部落。
端午时节,走近宜昌,就是走近诗歌里的城。无论是喧嚣闹市,还是僻静乡间,你总会与诗歌不期而遇。
谭家臣,乐平里村人,秭归匡通电子厂工人,骚坛诗社成员,平时上班赚钱,休息时写诗。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民诗社”——骚坛诗社社员们的常态,写诗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端午时节,他们还会举行诗会活动,缅怀屈原。目前,屈原故里秭归还有九江、涉江、橘颂等20多个诗社1000多人。
诗城诗风盛行,源于历史传承,更需要政府支持。近年来,宜昌每年投入资金举办系列诗会、支持诗社发展、鼓励群众创作,致力于繁荣诗歌文化,“中国诗歌之城”冠戴宜昌名副其实!
高峡平湖赛龙舟
屈原故里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元素。因此,6月,四大龙舟赛事在宜昌市夷陵区、秭归县、兴山县和宜都市上演——
6月2日, 2016中国龙舟公开赛(湖北宜昌站)在夷陵区开幕,作为两大国家级品牌赛事之一,展示了中国龙舟运动登高致远的水平;
6月18日,龙舟和漂流融合的国际龙舟漂流大赛在兴山朝天吼漂流景区鸣枪。美国、英国等34个国家的龙舟队将在中国龙舟协会首次创新推出的龙舟漂流大赛中一决高下,从此开启世界龙舟运动的新纪元;
6月19日,端午传统龙舟赛暨水上运动嘉年华活动在屈原故里秭归徐家冲港湾上演,游江招魂、传统龙舟竞渡、水上项目表演等让你充分享受龙舟的魅力;
6月25日,在宜都举办的中国龙舟公开赛拔河比赛,带给你的是一场视觉盛宴……
宜昌市体育局副局长丁鹏告诉记者,一个月时间内举办四场高规格、高水平的龙舟比赛,在全国实属罕见。比赛全部采用社会化方式运作,古老的龙舟运动和龙舟文化,将在文体旅融合的市场大潮中得到传承和光大……
宜昌是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宜昌龙舟赛有2000多年的历史。当年,屈原五月初五投江的消息传到秭归,屈幺姑儿悲伤不已,便划起小舟,沿江招魂,泣血而歌:“我哥哟——回哟哦——”乡亲百姓也很感伤,纷纷操舟,随她一道为屈原游江招魂。如今,端午节赛龙舟已成为宜昌一年一度的体育盛事和文化大餐。
上世纪80年代,中国龙舟协会成立代表大会在宜昌秭归举行,拉开了当代中国龙舟发展的序幕;2001年4月宜昌举行的“‘三峡潮’国际龙舟拉力赛”,被世界吉尼斯认证为世界上距离最长的龙舟拉力赛。2004年第十二届“屈原杯”全国龙舟锦标赛将秭归称为中国龙舟发源地之一。
世界龙舟运动起源于中国,中国龙舟运动因屈原而兴。中国龙舟协会秘书长余汉桥说,国际龙舟联合会82个成员国,中文为其官方语言,屈原像是其主要标志。亚洲龙舟联合会主席胡建国对宜昌高质量的龙舟比赛承办能力给予高度肯定,并鼓励宜昌建成世界龙舟文化体验、传承、交流、旅游目的地,将赛龙舟变成宜昌独具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汩罗日,人伤其死,并命舟辑以拯之。” 《隋书•地理志》上,则诠释龙舟竞渡是在拯救屈原之后形成的。如今,一批又一批国际国内龙舟健儿在高峡平湖间挥桨击水,拼搏奋进,把传承屈原文化,发展群众体育运动,发扬中华体育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端午习俗情意浓
“震天的鼓声,擂开了一扇古老的门;这是汉语诗歌最初的镇关雄门。仰天的长号,吹响了一个伟大的节气,这是华夏民族梦回牵绕的乡恋。”今日的秭归屈原祠广场,400余名屈乡儿女,将一齐朗诵诗文《喊山招魂》,拉开2016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开幕式暨屈原故里端午祭仪式的序幕。
中外嘉宾、著名诗人、专家学者群贤毕至,和屈原后裔以及数千民众一起,祭屈原、吟诗作,共享屈原故里端午民俗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端午节期间,走进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展演、端午习俗图片展、包粽子、挂艾叶等等,不仅让你目不暇接,还能领略湖南汨罗、江苏苏州、湖北黄石、台湾彰化等全国多个地区各具特色的端午习俗……
这是中华民族一个约定的传承:每逢端午佳节到来,人们都会提前进入纪念屈原“备战”状态,而在秭归更甚。早在5月31日,县城金城农贸市场个体商户胡琴便开始包粽子。她告诉记者,与其他地方不同,秭归的粽子除了要包的有棱有角,还要在中间放一颗红枣。三角形形状象征着屈原刚正不阿、有棱有角的高尚品质,包一颗红枣则寓意屈原一片丹心、忠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整个五月都在敲敲打打过节,比过年还热闹。”秭归老人江育兴老人说,秭归端午比年大,女儿回娘家,一年秭归人要过三个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是“头端午”,五月十五是“大端午”,五月二十五是“末端午”。民俗文化专家郑承志介绍,为什么秭归过三个端午,因为传说中五月五是屈公祭日,五月十五为屈公办丧事,二十五丧事结束。这实际寄托着峡江儿女对屈原亲人、家人的无限追思。
行走在屈原故里,空气中弥漫着端午节特有的艾草菖蒲的清香,孩童们在盛满艾叶水的木盆中嬉戏,等待老人将雄黄酒涂在他们的耳朵、鼻子等处;妇女们则围坐在一起包粽子、绣虎头鞋、扎艾叶香袋;出嫁的姑娘一定会带着夫君和子女回到娘家共享天伦之乐……
屈原故里过端午,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外地炎黄子孙,读屈原诗歌、赏屈乡美景、品端午习俗……归来吧,“我哥回”,宜昌,这是诗的故乡,这是圆梦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