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下午,由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凤凰网、凤凰卫视联合主办的“致敬国学: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在故宫博物院正式拉开大幕。本文为一主题“重建斯文:互联网时代国学传播的策略”沙龙中,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王大千的部分发言。
非常高兴能参与到我们凤凰网致敬、推动国学的网络文化传播的活动。
我想随着这种一届一届地举办致敬国学的活动,这种国学的普及,特别是网络时代的传播会使传统文化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结合我们基金会的工作,今天的活动有三个关键词,一个是致敬,一个是亲近,一个是重建。
要想礼敬传统文化,如何在生活中构建一种敬畏的空间,就是讲道德的氛围与环境。我们基金会是一个成立了三十多年的组织,面对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如何地组织社会,让更多的人通过这种社会的力量来感受到国学的生活化存在,社会化的存在,我们提出的引领儒学的复兴,深耕精神家园。实际上从“礼敬”这个空间入手,建设了一种大型公益品牌叫做“孔子学堂”。我们今天的社会非常发展,学堂文化逐渐地消失了;从学校到乡村、到企业,要来恢复一个“礼敬”的空间。
如何亲近传统文化与国学?我们每天接触最多的大概是手机,是网络。那如何运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那就是需要生活化、现代化、年轻化的传播,我觉得让它更亲近生活,就是对创造性的转化,对国学来讲是非常得重要,这是亲近国学。
关于国学的重建。如何重建,网络世界需要构建一个精神家园,我们的生活中要通过一个具体的项目,比如今天讲立足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事情要落地。如何接地气、深下去、活起来?你总要有这么一个群体,总要有那么一个场所,总要有一些方法和路径。所以,基金会近年来就致力于“孔子学堂”的推广。
大家知道我们做了很多年的,让外国友人学汉语的机构,叫做“孔子学院”,而我们都会讲汉语的中国人怎么登堂入室,这个学堂的推广计划今年在做一个千堂行动,我们有500多家学堂了。在十三五期间能不能在我们中华大地上有一万家“孔子学堂”,一亿人通过这个学堂来亲近孔子,通过孔子的这种文化的形象的呈现,进而了解国学,这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生活化的一个路径;同时,我们也提出线下线上“多元、开放、共创、共享”。我觉得互联网一方面带来了一种便捷,对文化传统特别是对国学传播有一些影响,我们要看到它的优势,进行线下线上的互动。像我们今天的活动,可能在网上有很多的网友都能够观看到。我们的国学文化通过现代化的交流,让更多人参与进去,并推广我们堂训:“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
中国人讲书法,说《兰亭集序》和王羲之,认为书法是中国人修身的方法,是通过体验式、场景化的方式带你融入的文化传统,慢慢地由浅入深,通过文化到文明到价值观。我们的堂训从生活入手,“学书法、做经典、做好人”,这是将传统文化落小落细的一个重建的过程,网络重建既要看到线上的优势以及短板,同时也要看到线上线下结合的方法,让更多人通过这种方式来走进殿堂,亲近国学,重建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