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大会要求,每位学者只有15分钟的发言时间。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钟宗宪在主持其中一场主题演讲前,随手拿起手中的瓷杯盖,一脸歉意地说,“到12分钟的时候,我会这样敲一下,如果到了15分钟,我会用力敲两下。”钟宗宪用杯盖敲击着杯身,并一再对“剥夺”学者发言时间,深感抱歉。
这段令与会者会心一笑的小花絮发生在北京举行的山西高平神农炎帝文化学术研讨会上,钟宗宪是来自台湾地区的三位学者之一,他从炎帝文化的四个系统阐述了有关文化传承的议题。台南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副教授管志明介绍了两岸有关炎帝信仰的差异课题,辅仁大学全人教育中心讲师陈嘉琪发表了题为“《路史》借由炎帝神农氏对农业文明发展的阐释”的演讲。
钟宗宪认为,从目前有限的资料里来看,还没有看到一个区域像高平这样对于炎帝文化的传承可以具体到多个乡村,而且民间习俗延续至今。从这个层面来看,高平确实无可取代。他认为,高平在整个宏观历史底下,扮演着地方性文化传承的角色。管志明认为,两岸在炎帝信仰的大环境上有一定差异,这或是文化断层造成了此种差异。
台商叶宏灯是台湾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交流学会的理事长,他从1989年至今已在广东东莞建立了10个工厂。1995年,叶宏灯申请建立东莞台商子弟学校,现有2500多个台湾学生。用叶宏灯的话说,现在整个珠江三角洲的孩子都在这个学校,这对稳定当地的投资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并非专家学者的叶宏灯自称是“炎帝的粉丝”,也正是这种源自中华民族的人文信仰,才使得他频繁前往大陆投资建厂、兴办学校、寻根祭祖。叶宏灯介绍,台湾神农炎帝信众约为500万左右,将神农炎帝作为主神奉祀的庙宇多达254座,配祀则达到500座之余,充分表明中华民族始祖炎帝文化之根已经深深厚植于台湾。
台湾供奉的神农大帝的脸谱分为黑脸、红脸和青脸,当叶宏灯得知黑脸神农大帝的陵寝在高平时,异常震惊。“这件事对台湾民众的震撼非常大,现任台湾神农大帝协会理事长的陈先生,当即号召80多人连夜赶到高平,亲自到那边三跪九叩。”
此后,台湾炎帝神农文史学会以及台湾神农炎帝协会组织150多位台湾著名专家学者、台商和信众到高平参观访问,先后在高平开展了“中华神农文化寻根之旅”活动、以“弘扬炎帝文化、传承炎帝精神”为主题的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高层论坛、祭祀神农炎帝等活动。2015年8月,台湾20余家神农大帝宗庙代表再次到高平进行祭祀和文化交流。
2016年5月14日,高平还将举办海峡两岸炎帝农耕文化节,山西省已将该项活动纳入“华夏之根·文明之旅”山西(古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
相关阅读:
山西高平神农炎帝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孔孟之乡讯 据人民网北京1月23日电 1月23日至24日,以“传承神农炎帝文化、增进中华民族认同”为主题的山西高平神农炎帝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苏平出席研讨会并讲话。来自北京、天津、浙江、河南、河北、福建、台湾、香港等地和山西的专家学者共30余人参加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的目的是通过对高平炎帝文化的丰富内涵、独特优势和深厚的神农炎帝文化资源加以研讨论证,大力弘扬和传承炎帝精神,并因台湾同胞的深度参与和共同主办,切实增进海峡两岸、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进一步激发和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就高平炎帝文化的历史遗存进行了认真交流和充分肯定。专家一致认为,山西高平分布的炎帝古庙、碑记、石刻,无论是数量规格还是密集程度,内容最为丰富完整、影响最为厚重深远,在全国首屈一指、实属罕见。
从遗址遗迹来看,历史遗存相对完整。上党地区现存有关炎帝的庙宇共有53座,其中在高平有炎帝行宫、炎帝寝宫、炎帝中庙、羊头山炎帝高庙等庙宇院落35座。高平羊头山上有保存完好、价值较大神农城、神农井、神农泉、五谷畦、耒耜洞等历史遗存;神农镇境内有与炎帝活动有关的换马村、北营村、庄里村等村名、地名,形成了一个令人惊叹、相对完整的炎帝文化遗存的区域体系。
从考古发掘方面看,文物古迹佐证有力。2015年11月,在羊头山神农城遗址出土过程中,发现了大量人类早期活动的陶片和古步道、石墙、瓦砾,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专家考证,为仰韶时期文化遗址,迄今有5000-6000年的历史,充分说明当时在羊头山出现了频繁的人类活动和以农业为主的生业模式。羊头山山脚下还有旧石器时期的李家庄文化遗址,距今有1万年的历史,与农业起源有密切关系。
从文化史籍来看,文字记载翔实丰富。高平作为炎帝活动的主要区域,历朝历代的有关史书记载炎帝活动的文字十分丰富。从春秋时期的《管子﹒轻重戊》、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北山经》、晋代程玑的《上党记》、北魏的《风土记》、唐代的《黑暗传》、北宋的《太平寰宇记》,到明代的《山西通志》、明万历的《泽州府志》、清顺治《高平县志》等等,有关高平的炎帝文化在史书记载中十分完整精致,历史文脉根源清晰可见。
从碑刻记载来看,石碑石刻独一无二。境内有关记载炎帝活动的石碑石刻数量众多、分布极广,时间跨度久远。现保存有关记载炎帝活动的石碑110余通,上起魏晋,下至清末民初,纵跨一千五百余年。其中,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的五佛碑、唐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的泽州高平县羊头山清化寺碑、唐天佑七年(公元910年)墓志铭、现存于庄里村的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的炎帝陵碑等四块碑刻,在全国独一无二。
从公祭民祭来看,祭祀活动由来已久。炎帝祭祀活动在高平民间相传久远,据《元史﹒成宗本纪》、《元史﹒祭祀志》记载,“元成宗大德九年亦尝遣祭,禁樵采”,说明在元代皇朝曾经派官员到炎帝陵祭祀。《泽州府志》、《高平县志》也记载,每年四月初八官方都要举行祭祀炎帝活动。民间祭祀更为普遍兴盛,四月初八就是当地人敬奉炎帝的日子。清康熙年间曾任高平知县的柯贞干,在《重修东关炎帝庙碑》记载了当时四月八祭祀炎帝的盛况。相传每逢庙会之日,民众都要敲锣打鼓,由社首抬着炎帝像到附近村社出场,场面宏大,民间流传有“走扬州,下汉口,不如五谷庙里当社首”之说。
从风俗传说来看,炎帝民俗风情影响深远。在高平流传着很多炎帝的神话传说和民间习俗,渗透到了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羊头山周围,很多地名、村名都同炎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地还流传着许多同炎帝有关的民俗,最突出的是对羊的崇拜。每年大年初二祭祀牛羊叫做“牲口出行”,意味着一年的开始;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白面蒸面羊敬献到炎帝像前,祈求炎帝保佑五谷丰登。
本次研讨会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化厅、晋城市委市政府、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台湾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晋城市委宣传部、高平市委市政府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