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讯 据新华社首尔11月30日电,“东北亚名人会”第十次会议30日发布了《中日韩共用常见808汉字表》新书,成为名人会十年历史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韩国前文化部长官李御宁在新书发布仪式中表示,“东北亚名人会”之所以能在艰难的环境中不间断地举办十年,最重要的工具就是三国之间共享的文化。
日本前文部科学大臣远山敦子表示,《中日韩共用常见808汉字表》发布具有里程碑意义,要把它作为一个起点,推动未来十年三国在各领域的发展。
在2010年“东北亚名人会”第五次会议上,中方代表提出编制一份《中日韩共用常见汉字表》的建议,得到日韩代表一致赞同。经过中日韩三国有关人士历时近6年的共同努力,《中日韩共用常见808汉字表》韩文版新书编成发布。
《中日韩共用常见808汉字表》新书发布仪式结束后,韩国书法家朴元圭向与会的中国国务院前副总理曾培炎、韩国前总理李洪九以及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分别赠送了用中国甲骨文书写的三人姓名的书法作品。三位领导人也在印有808个汉字的书法墙下挥墨,分别写下了“和”、“平和”与“温故创新”,表达了对汉字表推动三国文化交流、排除沟通障碍所给予的期望。
在30日下午的名人会分组讨论中,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章新胜指出,应推动中日韩联合大学的建立,把808个汉字融入到学生课程中去,推广使用。

汉字统一在计算机世界实现
在纸上书写的汉字至今或许还远远谈不到统一,但是在计算机上统一已经实现了——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UnifiedIdeographs),就是把分别来自中文、日文、韩文的汉字,按照共同的认同规则,把本质相同、形状相同或稍异的表意文字(主要为汉字,但也有仿汉字如日本国字、略字、韩国独有汉字),形成有序的集合,赋予一套统一的代码。也就是说,中日韩三国在写法上有细微差异,但意思基本相同的文字,在计算机上的编码是同一个虚拟的“汉字”,一个编码;而字形不同的汉字,即使是同样含义,也对应着不同的编码,比如繁体字的“壹”和简体的“一”意义相同,却必须有各自的编码。

中日韩共同常用八百汉字表节选
日本的汉字教育
由于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因而从汉语中借用的词汇在日语中占了60%以上。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有汉字废止运动,但日文的汉字始终没有停用。二战以后日本出现了国语国字问题,日本政府采取了制定汉字新字体,汉字字数限制等政策。据统计,目前日本通用汉字约为2400余字,比中国《康熙字典》中通用汉字数少了1000多字。值得一提的是最早打算把汉字拉丁字母化的,也是日本。当然,汉字拉丁化在日本失败了。
汉字传入日本后,填补了日语没有书写系统的空白,汉字崇拜的风潮长期流行于在日本上层阶级
汉字自传入日本后,填补了日语没有书写方式的空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作为官方文字来使用,早期的日本官方正式书函、文献、历史、文化典籍都是完全用汉字书写,例如日本的古典名著《古事记》、《日本书纪》和《万叶集》等。即便在具有日本特色的表音符号”假名”出现后,汉字的正统地位依然根深蒂固,事实上所谓的”假名”也正是与”真名”汉字相对而言。汉学功底被作为评价一个人修养的标准,长期受到上层阶级的追捧,汉字崇拜的风潮也自上而下的普及开来。
明治时期,为翻译西方著作,日本人利用汉字造词原理创造了大量如民主、科学、社会主义等新词,且反输入中国
千年来,日本人除使用外,还对汉字加以改造使之更适应自身需求。除上百个日本自创汉字外,连现代中文里都有不少词汇是源自日语。尤其是19世纪日本明治时期,西方经典著作纷纷传入日本,为了翻译日语中本没有的的概念,日本人利用汉字的构词原理创造了大量新词汇,称之为”和制汉语”。例如电话、名词、哲学、细胞、社会主义等,这些日造词语被留学生等群体带回中国,造成汉字反输入的效果,并在汉语里被广泛使用。
但也是近代以后,日本在流行全盘西化的同时,废除、限制汉字论等主张也争持不下
但同样从明治维新时起,日本在大举引进西学的同时,开始反思本国文字的不足,并且将繁杂的汉字视为落后的原因之一,认为要适应文明社会的需求,必须废除汉字不可。一时间,日本社会各式各样的国语改革运动兴起,主张假名派、罗马字派、洋文派等各派系主张争持不下。虽然其中也有高呼汉字不可废者,但最终福泽渝吉提出的减少汉字使用说成了折衷方案,他主张将汉字使用个数限制在3000个以内就足够了,而这一主张也成了日本日后文字改革的基本路线。
战后日本的文字改革,从限制汉字使用到最终妥协于需求现实,增加《常用汉字表》字数
二战后,占领军司令部对日本进行全面改造时,也要求日本进行文字改革,采用西化的罗马字标记。1946年11月,日本首相吉田茂签发公令称”目前我国使用汉字数量繁多,用法复杂,在教育和社会生活中多有不便”,并颁布收录1850个字的《当用汉字表》,以限制汉字使用,同时还进一步推行简化汉字。但到了60年代以后,日本又开始反省限制汉字使用对社会的影响,1981年日本文部省从实际需求出发,将《当用汉字表》改为《常用汉字表》,并增到1945个字,且解释称”我国长期使用的汉字假名混合文体,是对我国的社会文化最有效、最适合的表记文字,今后也有必要不断充实。”
计算机文字录入系统的变革,清除了”汉字繁琐论”的障碍,让曾经主张废除汉字的学者改变主张,转向实用主义
而真正让废除汉字之争尘埃落定的还是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的普及,使得汉字的录入储存大大简化。世界上最早给汉字附上计算机编码的也是日本,相比不到2000的《常用汉字表》,1978日本工业标准协会公布了6355字的JIS X 0208的汉字编码标准,之后又不断追加补充汉字。计算机汉字录入技术的变革,几乎清除了”汉字繁琐论”的最后障碍,当初主张罗马字化的学者也开始改变立场,放弃早年主张。与此同时,日本人的汉字使用量也迅速增加,推动近30年没有修改过的《常用汉字表》不得不在2010年再次改版,大幅增加196个字。
汉字在当代日本依然是正式庄重的象征,官方等正式场合多使用汉字,报考大学要求汉字能力掌握
现代日语虽然确定了汉字、假名混合书写的方式,但汉语词在日语词汇中的比例接近50%,远高于其他外来语,也超过了日语固有词汇比例。而汉字作为正式语言的郑重形象深入人心,日本要求在官方文书等正式场合原则上使用汉字表记。对普通人来说,汉字也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日本有492所大学和399所高中将汉字能力列为入学评价标准。2011年,日本文部省进行了一项有关汉字意识的调查,其中在”你对日本汉字抱有什么样的看法?”一问下,72.4的人表示”汉字是书写日文必不可少的重要文字”,其次有60.1%的人认为”汉字有一目了然的作用,更有助于阅读”,还有52.5%的人认为”虽然有文字处理机,还是应该踏踏实实学好汉字”。
日本人对汉字的热情带动汉字产业的繁盛,汉字考试报名人数甚至超过英语,与汉字有关的书籍、电视节目等也广受欢迎
近年来,日本人对汉字的热情还带动了汉字产业的繁盛。每年年末日本汉字检定协会都要公布年度汉字,而其举办的日语汉字能力检定考试的报考人数也年年增加,2007年参加人数突破270万,较2000年增加近一倍,甚至超过当年报考英语技能检定的人数。另外,与汉字有关的书籍也持续畅销,2009年出版的《看似会读实则不会读的易错汉字》还登上当年畅销榜首。同期如《六角猜谜》等汉字谜语类电视节目也以高收视率挤进娱乐节目排行前三。汉字带来的经济效益还可反映在日本汉字字体设计业上,2012年,相比中国仅有的421款汉字字体,日本汉字字库多达2973款。
韩国的汉字教育
二战后,韩国出现过废止汉字的情况。1990年之后,主张汉字恢复的呼声逐渐高涨,1998年,全国汉字教育推进总联合会成立,其主张有1.汉字是东亚的通语。2. 朝鲜/韩国语,应该和日本语一样使用汉字。3. 规定必须在小学进行汉字的义务教育。2009年2月,在“韩汉之争”久未停战的韩国,20名前总理共同签名上书青瓦台,呼吁李明博强化汉字教育,提议在韩国的小学正式开设汉字教育课程。
据韩国EBS电视台网站4月8日报道,最近,韩国教育部正在考虑恢复汉字教育,计划2018年开始对小学三年级及以上年级的道德或社会课教材实行韩汉对照。提案一公布,立即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激烈讨论。
舆论对此各执一词,有人认为恢复汉字教育对学习有益,部分反对意见认为,恢复汉字教育只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民间韩文团体”明确对此表示发对。他们表示,恢复汉字教育可能会引起学生的语言混乱。不久前,一份针对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6%的教师反对恢复汉字教育。他们认为,汉字教育会加重学习负担,同时增加家庭教育开支。
但也有部分意见表示支持。他们表示,韩文单词中一半以上是汉字词,恢复汉字教育有助于学生对汉字词含义的正确理解。
另外,经过听证会审议后,韩国教育部将于9月公布是否恢复汉字教育。
韩国“汉化”烙印深刻 50岁以上韩国人以识汉字为荣
韩国首都前称汉阳、汉城,穿城而过的叫汉江,最高山峰名为汉拿山,还有宗庙、殿堂牌匾上随处可见的汉字……韩国遍地有“汉元素”,让人不得不感叹:当“韩流”凶猛来袭之时,原来其背后强大的文化支撑居然是汉文化。
在韩国骑行期间,记者走访了多处民间、官方博物馆,发现韩国并不避讳历史上与中国存在文化血亲关系,不管是在韩国足球劲旅浦项制铁队所在地的迎日民俗博物馆,还是在江陵的古代衙门,以及首尔古皇宫景福宫,都有大量碑刻、古籍作证。在位于浦项的迎日民俗博物馆里,记者见到大量明清时期的碑刻,甚至当时很多官方文件也以明清纪年,可见两国来往过从之密。其中,朝鲜第19代肃宗大王题写的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被陈列在此,证明包括皇室、贵族在内的上层社会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认同和追捧。
而位于江陵的古代朝鲜官府也以“衙门”命名,一侧兴建于明清时期的官府叫做“七事堂”,意为七个政府部门合署办公的地方。里面同样陈列着《四书》《五经》等现代版的中国古文献,书法和国画更是必不可少的陈列品。
“过去,几百年前汉字是朝鲜半岛上的通用文字,直到我们创立了自己的文字后,汉字才成为少部分人掌握的文字,”据当地人介绍,“如今,50岁以上的长者仍然以认识、书写汉字为荣,认为这是一种有文化、涵养的象征;年轻人慢慢不再热衷于学习汉字了,但他们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中文名,可以书写。”的确,记者骑行沿途采访韩国人,他们不论年龄大小,基本上都可以书写中文名。

11月30日,首尔,中日韩三国名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