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讯 8月27日上午,由国际历史学会主办,中国史学会、山东大学、济宁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济宁卫星会议在曲阜开幕,来自中国、韩国、新加坡及港澳台地区的近60名专家、学者围绕“儒家文明与当代世界”主题,在儒家思想与传统文化、近代儒学形态、儒家观念解读、儒家典籍与研究、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展示研究成果,交流互鉴、传承创新。
儒家文明与当代世界激荡交融感受济宁、感悟孔子,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文化,影响久远而深广,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原动力,而且超越国界、泽润四海,成为了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遗产。本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是在全球化处于高度发展时期的一场历史学家的盛会,在孔孟之乡举行的济宁卫星会议围绕“儒家文明与当代世界”激荡思想、交融智慧,必将对世界历史科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多种文化在济宁交相辉映,体现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厚德载物的思想精髓。华东师范大学思勉研究院院长杨国荣认为,如何理解本然形态的儒学思想,并在更高的历史层面回到“仁”和“礼”统一的儒学原初形态,是当今需要思考的问题。
用儒家视角去找寻人类世新人本主义的文化根源,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哲学系主任李晨阳认为,就人类世和文化根基而论,儒家思想对于新入本主义具有重要的贡献。他说,儒家思想的三才和谐观念认为,需要三种元素产生和维系宇宙的和谐。三才和谐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它代表了天、地、人的深层关系的根本框架。儒家思想的三才和谐主要有三个原则:天、地、人。世界万物对和谐都是有贡献的,儒家思想认为人具有很高的创造力,儒家思想的天、地、人三才和谐观念遇见了人类世。
加深世界不同文明体相互了解“以文论道,以文会友,进而研讨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异同,发掘儒家文明在当代世界中的价值与意义,进而研讨儒家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山东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陈炎在开幕式致辞中说,济宁作为圣人故里,一直为保护好祖先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弘扬和传播儒家文化尽心尽力,此次会议在孔子故里召开,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加深世界不同文明体、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欣赏,都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秉承国际主义、和平主义宗旨,为各国历史搭建起合作交流的平台,并为世界不同文化、不同观念、不同意识形态的沟通和对话做出了重要贡献。孔子编纂的 《春秋》是中国最高的史学著作,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解决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秘书长王大千在致辞中说,发展儒学必须与当今社会相适应,充分继承和弘扬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使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为国家事业发展服务。他认为,儒学复兴,要放在全球的视野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视野中去观察和思考。
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孔子继承了史学的求真精神
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认为,孔子继承了史学求真精神,史家治史不局限于记事,而是通过褒扬和贬抑等手法对其进行评判。
孔子思想及儒家学说是深层的思想文化,深深蕴含着传统中国的价值观、是非观、荣辱观,对于中层的制度文化和表层的物质文化起着影响与支配作用。“孔子‘作’《春秋》,最明显地体现了上古时期的‘中道’观念。他将尧、舜至文、武、周公以来的‘中道’思想进行了系统提升,形成了他的‘中庸’思想。”杨朝明说,孔子作《春秋》,寓意自己的微言大义,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从而“喻褒贬,别善恶”,将他的“中道”思想观念体现在他的政治著作中。在前人的基础上,孔子对社会和人生也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孔子作《春秋》时所表现出来的义例便体现了他的“中道”理解,这就是孔子“礼”的政治思想学说,就是他心目中的社会人生之“理”。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记载的以私人身份著史的第一人,儒家思想一贯主张“立志于道”,杨朝明说,这正如人们所知道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所说的“道”,其“人间性”是非常明显的,其突出特点就是“强调人间的秩序安排”。中国史学传统看重义理,历代精通史学的人们都首先以立德为根本,治史爱憎分明,“隐恶而扬善”,主张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自觉地塑成正气,化民成俗,为中华民族追求“真”、“善”、“美”的文化品格埋下了根基。“儒学应该走出学府,走进大众,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贡献。”杨朝明说。
浙江省儒学学会执行会长、研究员吴光:儒家文明丰富国人的精神食粮
吴光说:“由我们的先贤、先民们创建的儒家文明在21世纪的中国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定成为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与精神食粮。”
在吴光看来,儒家文明是由道义学理、制度文物、礼仪风俗三个结构组成。在构成这个基本结构的各个部件中,有些可以流芳百世、历久弥新的,有些则已生锈、腐朽。“对于儒学文明我们既不能一概继承、弘扬,也不能一概否定或抛弃,而应批判性地继承、弘扬并吸取精华,并淘汰其糟粕。”吴光说。
另外,吴光还提到,儒学的核心价值体现的是与时俱进、活泼日新的精神理念。首先,儒学的仁政、德治思想在如何认识和处理德与法的关系方面,能为现代治理战略提供有益借鉴,执政者明白德与法的体用关系与辨证关系后,在治理实践中就应自觉坚持德法共治、民主仁政的治理方向。其次,儒家丰富的廉政思想资源可为当代廉政文化的实践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例如勤政爱民、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等,都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再次,儒家的“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生态观与“多元和谐,人文化成”文明观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国与国的和谐相处之道,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观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吴光说。
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李瑞全:儒家经典和现代生活关系密切
“儒家经典跟我们现代生活关系是很密切的,其中《论语》是对生活的一种反省和总结。”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李瑞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孔子、孟子的生活反省和道德经验,是充满人生智慧的,当我们碰到很难处理的事情,儒家经典会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和指导方法。
李瑞全认为,在儒家的义理之中,有两个理念可以突破现代民族国家的局限,一是天人合德、天下一家的理想;另外就是天人合一以及仁者兴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念。李瑞全说,回看全球化和地球村的发展,儒家文化在跨国跨民族文化和宗教方面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如今,环境污染与伦理问题与全体人类与地球一切生物息息相关,不可能由单一国家或民族来处理,必须有跨国的无私合作才可以成功。此外,李瑞全还提到,儒家重人文化成之理想对当代全球社会来说,可以有的贡献良多。在政治上,儒者向来都以天下苍生为念,不在一家一姓,以至一族一国。各民族建立现代的民族国家固然有其必要性,也应是人类客观社会所不能或缺的部分。但若限于以民族国家之自主自利为终极,则绝非儒家所接受的价值。在民族国家之上,实应有一跨国族界限的天下一家的理想存在。人类自是一体不可分割的存在,人类甚至与天地万物都有不可割断的关系。犹如家族与乡镇既不可废,但亦不可自谓为与其他家族乡镇不相干,各自为利即可。
“依儒家之本义,自孔子以来儒家所主张的乃是人性人情之常的常情常理常道,个人则修身立命,理想落实在每个人生命生活之中,是使人能安身立命的日常道理。”李瑞全最后说。
《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梁枢:共建命运共同体,实现民族复兴梦
《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梁枢认为,儒家文明与当代世界的发展应遵循“命运共同体”协调发展和谐并进。
“随着学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命运共同体概念正在成为时代强音。”梁枢在采访时介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轴心,命运共同体承载着中国人从历史深处一路走来。共同体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也预设了文明进程的中国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源泉”之义正在于“共同体价值”。命运共同体概念帮助我们把古今打通,把当代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建立在科学总结古代命运共同体历史经验的基础之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建立在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把中国梦建立在灿烂的古代文化基础之上。命运共同体因此将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关键词”。
梁枢说,倡导共同体之路,并不是要简单地回到过去,也不是要于未来世界中走出中西方文化对立的格局。我们所要建立的共同体,是于“旧邦”中开出“新命”,是在充分汲取现代文明一切成果基础上的一种综合创新。与封建社会根本不同的是,社会主义乃“万姓”社会,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社会主义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上有着巨大的制度优势。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这种优势讲清楚,并在实践中把这种优势充分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