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讯 曲阜师范大学国学院执行院长兼文化院院长单承彬,近日就孔子思想中“仁”与“礼”的关系举办讲座,进行了深入的讲解。讲座结束后,单承彬在休息室接受了济宁日报《文化周末》记者专访,就记者提出的关于孔子思想中的“仁”和孔子的教育思想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论语》中有一则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这里的克己复礼应如何去理解?克己复礼是不是一种对人的束缚呢?”对于记者的这个问题,单承彬认为,“克己复礼不可以这样简单的理解。不要说是孔子,就算是按照西方那种自由的观念,也不是无限制的、绝对的自由。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由,是建立在社会规范之上的。这里讲‘克己’,是要克服自己那些欲望,不符合社会秩序要求的那些欲望,来恢复到大家都能够遵守的,大家都能够认可的这种礼。克己复礼,我理解应该是这个样子,而不是限制我们。”单承彬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比如说对待长辈,以吃东西来说,我不管长辈的事,我自己吃了,这个是不礼貌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先克制一下自己想吃那个东西的欲望。再比如,两个人见面了应该打个招呼,可是我有很要紧的事情,这个时候我要克服一下,哪怕是时间短一点,打个招呼,打招呼这是礼的要求。我要去办什么事情,我简单克服一下。这里面没有限制人的意思。至于后来,克己复礼,特别到了宋明以后,升华了这个东西,里面大概有了一些违反人性的东西,束缚人自由的一些东西,那是后来的事情。以孔子的为人和境界,这里面没有这层意思。孔子是很尊重人的本性要求的,他讲,‘食色性也’,这是人的本性,这是你没办法剥夺的。”
孔子是一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单承彬说,“孔子教学‘循循然,善诱于人’,他做的都是放在具体的内容上的。他的学生将来是要进入到社会做官,要搞一些社会活动,要参加社会工作的,所以他是把他的主张、他的理念,渗透到点点滴滴的教学内容当中去。‘春风化雨’,这是孔子教育最成功的地方,今天我们教育学生,也应该是这种春风化雨似的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要尊重孩子的特点,而不是我们给他搞一个现成的东西,灌输给他们。孔子从来也没有跟他的学生抽象地讲过价值观的事情,《论语》里面都是日常的事情。”
曲阜师范大学国学院执行院长兼文化院院长单承彬(赵星灿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