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讯 据国际先驱导报1月23日报道 在传出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停办孔子学院的消息之前,欧洲的孔子学院共有149所,孔子课堂153家。其中,英国(24所)、法国(16所)、德国(15所)是欧洲国家中孔子学院分布较多的国家。
总体来看,孔子学院在欧洲的发展比较平稳。以德国为例,2006年4月柏林自由大学成立了德国第一家孔子学院,现在,德国第16家孔院正在筹办中。虽然人们常把孔子学院与德国歌德学院联系起来,但实际上,同为官方文化交流机构的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与歌德学院享有对等地位,孔子学院多为两国高校合作办学。合作办学的好处在于,办学和管理由德方院长和中方院长共同负责,且会计核算等事务常由了解本国法规的德方院长承担,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堵住了一些人的悠悠之口。
孔子学院类型多样
据记者了解,不同的孔院在推广中国文化方面的操作各有不同。汉诺威孔院前院长胡春春将全球孔院大致分为四种类型:文化传播型、语言教学型、注重高层对话的学术讨论型以及以商务、中医等为主题的特色型。
对应到德国孔院,柏林自由大学孔院似乎更偏向“语言教学型”,不仅提供不同等级的中文课程,也为中文教师进修提供培训。相比之下,汉诺威孔院则更侧重文化传播,倾向于用德国语言介绍中国文化,通过举办中德教育研讨会、文学鉴赏、来华夏令营等活动帮助德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
全球首家学术型孔子学院——德国哥廷根学术孔子学院更是特色鲜明,这家去年7月刚刚成立的孔院以研究为首要任务,重点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法及其应用,目标是成为一个对外汉语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
德地方政府重视孔院建设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被说法语、荷兰语、波兰语、捷克语、丹麦语的诸多国家包围。事实上,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并不是德国人的第一需求。
不过,随着中国经济腾飞,德国人了解中国以及学习汉语的兴趣正在不断增长。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德国孔子学院和设立在中学的3所孔子课堂当年学员规模达到1万余人,参与活动人数在15万人至20万人间。
元宵晚会、读书沙龙、摄影展、研讨会……德国孔院常常策划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但活动水平的高低却不尽相同。有些孔院相对“低调”,有些孔院则不满足于在家里小打小闹,而是想尽办法走进德国主流社会,成为中德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2006年成立的德国纽伦堡—埃尔朗根孔子学院就是受当地欢迎的典型代表。这家孔院与当地媒体合作顺畅,并且已经成为当地人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其新办公教学中心2014年正式启用,租金完全由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和纽伦堡市政府承担,足见当地政府对孔院的重视和支持力度。
存有偏见的争议
不过,孔子学院在当地的发展并非没有争议。在一些对中国存有偏见的德国人看来,中国的文化宣传机构就是“有问题”,这种观念很难改变。这种“任性”在2012年1月汉诺威孔院参与举办的一场讨论会上可见一斑。
讨论会在汉诺威莱布尼茨故居举办,就“孔子学院,支持还是反对?”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数十名中德学者、政客、企业家参与讨论。
路德维希港应用技术大学东亚学院讲师约尔格·M·鲁道夫认为,孔院不仅财务不透明,还受到中国政府“控制”,这从一些中国领导人出席孔院活动上不难看出。德国《世界报》驻华记者约翰尼·埃尔林也附和说,孔院究竟有多透明值得怀疑。
对于这一观点,不少与会者纷纷予以驳斥。由于孔院的财务多为德方院长负责,一些孔院德方院长反应尤其强烈,称孔院花的每一分钱均有据可查,要求鲁道夫等人拿出孔院不透明的证据。
至于中国政府“控制”孔院一说,也有人提出反问:默克尔等德国政要经常出席足球赛、音乐节等活动,难道说这些活动也都受到了德国政府控制?
说来说去,鲁道夫和埃尔林都没能拿出“不透明”和“受控制”的证据,其一味指责招致不少与会者的反感,不少听众摇头表示不满。
不过,虽然讨论会上鲁道夫的“反方观点”完败,但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还曾用一个整版刊登他批评孔院的文章,足以说明其思想在德国仍有市场。
不能回避的发展困难
在文化传播方面,孔院院长的领导力不容忽视。孔院的德方院长多为汉学家,中方院长多为国内合作高校教师。对这些在学术方面成就颇丰的学者来说,能否带领孔院跻身德国主流社会,扩大孔院在各自地区的影响力,着实是一大考验。
而在具体教学层面,孔子学院所面临的难点和挑战也有不少。
首先是教师队伍。部分来自中国的汉语教师虽是对外汉语专业毕业,但德文和英文水平有限,难与学生沟通;一些德语专业的老师在教学法上又有所欠缺。杜塞尔多夫孔院德方院长培高德指出,“现代化教学”亦十分重要。中国课堂上通常是老师站在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而许多年轻德国人期待的是其他上课模式:集体讨论、对话、多媒体运用……
纽伦堡孔院德方院长徐艳则认为,教师的能力可以培养,但孔院汉语教学遇到的最大问题在于人员的不固定。现状是,中国派来的老师通常只待两年,刚刚适应环境就需回国。
其次,一些孔子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反映汉语学习教材“幼稚化”,找到合适的教材颇为困难。培高德说,近几年来,来自中国的教材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改善,但仍有改进余地。例如,很多教材是英文的,在德国直接使用有一定困难,至于德文教材,有的则是直接从英语翻译而来,质量有待提高。
对此,不少汉语教学专家提议,中国应多培养、派出具备较强德语能力的对外汉语教师。另外,中国可多出版或建立反映中国现实的外文轻松读物或网站,帮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从而让汉语教学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质量也能更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