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文化交往不断增多,语言推广与文化传播已成为国家实力与其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语言文化推广逐渐受到重视,开始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2004年,孔子学院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仅用十年时间,就在数量上超越了英法德西等国语言推广机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成果。这种跨越式发展态势,不仅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大幅提升的需要,也主动顺应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交融的时代大势,其积极意义得到了国际主流舆论的充分肯定。
发展源自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与其他国家语言文化推广机构相比,孔子学院有其独特优势和特色。
首先,孔子学院在组织结构上不是单一所属某国或某个机构,而是国外大学、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和中国大学三方合作的办学实体,由中外方共同选举产生的理事会管理。所有事项由理事会共同研究决定,坚持“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方针。孔子学院的教师通常来自中方院校,如有工作需要,也会聘任当地教师,所以工作人员由中外方构成。孔子学院的日常工作从教学到管理都要在协商和合作中完成,是实实在在的国际合作组织,处处体现跨文化的合作精神。因此,从这一点上看,孔子学院更具有时代性和国际性,孔子学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这是孔子学院的创新和先进之处。
其次,孔子学院总部既有统一的章程,又鼓励各地孔院因地制宜、灵活自主地开展适合所在国家和区域的文化活动。除常规的以语言教学和文化活动为主的孔子学院,还建立了一些特色孔子学院,如中医孔子学院,以及即将建设的以推广茶文化为特色的孔子学院,以满足当地的特殊需求,提供深层次的文化传播和交流。
另外,美国学者荣达·扎哈娜(Rhonda Zaharna)从公共文化外交的角度,分析了孔子学院的关系结构。根据她的研究和观察,孔子学院有别于其他语言文化推广机构的地方在于,孔子学院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合作关系网络。其在北京的总部发挥着强有力的纽带作用,每年不仅召开区域的会议,还召集世界孔子学院齐聚一堂,共商孔院发展大计。这些机制有力地创造了多层次的合作机会,如中外方院校通过孔院平台开展多学科的学术交流和互访,促进中外高等教育合作及大学国际化的进程,很多较成熟的孔子学院都在向综合文化交流平台的方向发展,探索世界跨文化教育的多元新模式。
孔子学院的最大优势和发展源泉还是来自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孔子学院从建立伊始,就把“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构建和谐世界”作为宗旨和发展目标,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差异,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展现了一个大国的心胸和中华文明的智慧。
走“合作交流、融合发展”之路
孔子学院走过了一个辉煌的十年,其未来的发展更需要领导者的创新和智慧。孔子学院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进入汉语国际推广时代。在孔子学院的带动和影响下,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快速攀升。汉语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作用空前凸显,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不断提升,成为极具上升空间的国际性语言。国际社会对学习汉语的需求越来越大,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汉语热”。在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应在世界语言教育框架内吸收当今跨文化外语教育的前沿思想、概念和理念,以培养具有文化沟通和交际能力的世界公民为目标,将国际汉语教育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和阶段。
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与推广事业的不断发展和逐步深入,建设和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队伍将是持续的热点问题和重点问题。汉语国际教育本质上是在跨文化交际基础上进行的语言教学活动,因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跨文化交际者实现有效交际的关键取决于交际者自身的交际能力与技巧。这就需要我们的师资培养体系一定要注重跨文化外语教学方面的内容,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教学和工作的能力。因此,作为学术机构立足于国外大学中的孔子学院,必须不断加强其学术内涵建设,更新和完善师资培养体系,尤其在教学教法和教师的职业身份方面需要新的方法和新的理念,要重新认识“国际汉语教师”的角色和内涵。
在推广策略上,孔子学院应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走“合作交流、融合发展”之路。既然孔子学院是一个跨文化的组织和机构,就要倡导文化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借鉴。孔子学院的健康发展要遵循文化交流和创新的原则,不断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同时要欣赏、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充分利用国外资源,真正实现多文化的交流、理解和交融。
十年成就充分显示了孔子学院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功范例和有效模式。外语教育的核心除了外语本身的工具属性外,应该着眼于外语教育的本质和最终目标。学习一门语言不仅是满足信息交流的需要,更是获得一种不同的看待世界的样式和视角。中华文明博大宽容的精神是世界文明的重要财富,值得发扬、传播、光大。而孔子学院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也在欣赏和感知其他文化的魅力,有意识地兼容并蓄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在文化交融与碰撞中不断完善、推陈出新,激发中华文化的创造力,展现其鲜活的生命力。孔子学院的未来发展绝不仅限于提升中国的国家软实力,也必将在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世界和平方面作出贡献。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