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讯 2月4日,也是寓意开始与希望的“立春”节气,虽然还是天寒地冻时节,但在济南市历城区的宏济堂,一场关于“乡贤文化”的座谈会正在隆重而热烈地进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部分专家学者和乡镇村居的乡贤代表参加了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推进委员会、历城区文明办、农村大众报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孔子学堂 乡贤文化与城乡精神文明”座谈会。
来自北京大学、山东省社科院、山东财经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等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们就乡贤文化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与深远影响做了切实而深入的研讨。不同于学者们在学术和理论层面分析,乡贤代表们就目前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与城镇化所面临的问题、目前所做的探索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的部分经验,做了详尽的阐述。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学术研究与实际工作的结合,是探索乡贤文化如何回归乡村的重要途径。乡贤是乡村的灵魂,是乡村文明的精神标识,如何发掘和阐发乡贤文化,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应有新的思考与涵义。今天重新审视、振兴发扬乡贤文化,在中国孔子基金会推出的“孔子学堂”这一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的学堂里,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新的动力,注入新的活力,具有时代意义。
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王大千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18次学习中特别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与场合,形成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境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通过孔子学堂建设,可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通过传统文化的培训、培育和培养,让孔子学堂在社会的基层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又无人不进、无时不学。最终使传统文化的学习生活化、社会化、年轻化、现代化、趣味化,引导吸引更多的人亲近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涵养当代国民,用孔子文化为精神补钙,让人生充满正能量,让人生因读经典而更加精彩。
“孔子学堂 乡贤文化与城乡精神文明”座谈会
附录:
王大千在“孔子学堂 乡贤文化与城乡精神文明”
座谈会致辞
大家上午好!
《论语》中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今天我们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大背景下,以“孔子文化”“乡贤文化”为纽带,齐聚在“齐鲁首邑”的济南历城,在力诺集团的百年宏济堂,共同探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这一重大课题。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孔子基金会,对各位嘉宾、专家学者和朋友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在去年的9月份,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与国际儒学联合会共同主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要大力弘扬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后来的讲话中,他明确指出要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且要在“落小、落细、落实”上下功夫。
近年来,中国孔子基金会一直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孔子文化、儒家文化的普及推广,为了落实习总书记指示的“两创”方针和“三落”精神,中国孔子基金会推出了“孔子学堂”这一大型文化公益品牌项目,其目的是通过与社会多方面力量的结合,在社区、学校、企业构建适应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重在致力于构建中国人自己的精神世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实现以文化人的时代要求。
孔子学堂以“仁爱”为魂,以“诚朴、刚毅、乐观”为训,以“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为宗旨,以“修身持志、怡情养性、健全人格、追求成功”为理念,以培养“文质合一、内外兼修、知行统一”的现代君子为追求目标。汉字是中国人的文化长城,写字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开始,定静生慧、书为心画,每一个方方正正的汉字都是文化与精神的载体。读好书就是读人生,读圣贤就是读榜样。阅读 始于书本,终于阅人阅世。做好人就是不断的塑造君子人格。
我们通过孔子学堂建设,可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对大众进行传统文化的培训、培育和培养,让孔子学堂在社会的基层里无人不晓、无人不进、无处不在,无时不学。最终,使传统文化的学习生活化、社会化、年轻化、现代化、趣味化,引导吸引更多的学生来亲近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涵养当代国民,用孔子文化为精神补钙,让人生充满正能量,让人生因读经典而更加精彩。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重新审视、振兴发扬我们的乡贤文化,在“孔子学堂”这个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的学堂里,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新的动力,注入新的活力。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和乡镇村居的代表们认真深入地研讨,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探索出有益的思路,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和启发意义。
祝愿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王大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