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表述,还是一个文化概念?”“如何理解传统与现代?”“如何理解‘和’的思想?”……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报告会暨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堂首场讲座中,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北京大学资深教授王守常作了专题演讲。王守常从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思想史的角度深入阐释了“中国”与华夏的文化内涵,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及今天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传统文化。
书院教育的兴起是中国文化复兴的一个标志
“伴随着最近几年社会上出现的国学热潮,书院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在逐渐的引起人们的关注。你怎么看待书院这种教育模式,它与现代的教育模式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讲座结束后的记者见面会上,《文化周末》记者提问道。
王守常教授回答说,“当前书院教育的兴起,是中国文化复兴的一个标志。晚清学者章学诚说过,私学的发展是学术自由发展的必经之路,季羡林也一直主张官学、私学要共同发展。从教育制度上来说,孔子对教育制度的最大贡献就是办了私学。在美国,常春藤五个大学全部是私学,他们为教育建立了一种教育的模式,提供了一种发展的制度,推动了整个西方教育的发展。”
在王守常看来,现在社会上有不同的力量在办书院,这些都是好事情。大家都有一些意愿,比如在今天这样的经济发展状况下,怎样用这种方式进行一些研究,设立一些课程,通过一种教育环节使这样的价值观念被推广出去。古代书院的功能,比如讲学、藏书和祭祀等,现代书院对于这些传统的传承,要“温故知新”,其中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古代书院教育的方法,老师和学生是一个对话的状态,教书育人,教学相长,今天制度化的学校就缺失了这些。书院传承了一个师生之间共同切磋、因材施教的传统,老师是道德楷模,不仅是教授知识,更多的是教给你做人的道理。所以,《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现代化的标志就是效率化,但是在学术上不能只是讲效率。用大讲堂的方式、用媒体的方式来传播文化,这些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因此忽略了认认真真坐下来读经典,那文化就变成快餐了。但退一步说,当文化连快餐都不是的时候,就不会有人对文化有兴趣,所以像现在这样有人周末不休息来读国学班,就已经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了。
“中国”是一个文化的概念
“对中国这两个字的理解自商周的时代就是用这个词,中国这两个字的代称是华夏,何为华夏?有章服之美为之华,有礼仪之大为之夏。”王守常教授说,章服就是服装,即有服装的美丽、华丽,谓之华。华的意思到现在也一直在沿用,之所以当时讲服装的美丽,是因为当时华夏民族与其周围的民族是华和夷概念。
服装不仅是简单用来遮羞的一种用具,而是代表一种文化。何为夏?在文献里是指礼仪的问题,礼仪之大为之夏。但是这里的礼仪不仅是指礼貌的概念,孔子从制度上强调礼仪,所以有人问什么是礼,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为礼仪。礼仪在过去被当做一种封建的制度,似乎居上的可以为所欲为,每一个阶级的人在他的位置上都要负责任,不可为所欲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要讲礼,我们喝酒、游戏、行走都要有礼仪,所以我们才会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有章服之美为之华,有礼仪之大为之夏,所以华夏是代表着一种文化的概念。
华夏的对立面是夷狄,中国在内,夷狄在外。北有北狄,东有东夷,南有南蛮,西有西戎,这是中国最早式的概念,它不是简单的地理上的表达。春秋战国时期,有一部文献里说到这样一种概念:中国者,聪明睿智之所极,万物财金之所极。在《世界史》的开篇中,中国是农业文明最发达的国家,这个农业文明一直延续到18世纪清代,也就是在西方的工业革命前。中国这个地方产生的很多的财富,并且不断的使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使用铁犁耕地。在那个时候,远方族群可以来中国参观学习,因为中国有适合各族群发展的文化、生产技术。在那个时候,就用中国的概念来讨论问题,把中国视为一个文化和文明的代表。
中国对待周边族群一直是友好睦邻的态度,尽管文化、经济、军事都高于对方,也没有采取霸权的方法,与西方欧洲移民到美洲对原著居民进行大量的厮杀开拓领域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疆域的不断扩大不是靠武力拼抢,而是靠文化兼容。在文化意义上讲,我们就是在传统文化中生存,传统文化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现在的我们。“中国是和平崛起,永不称霸”的肺腑之言,也得不到其他国家的正解,遭到他们的质疑。我们再强大也不会称霸,西方国家不会相信,但中国的文明历史可以说明,中国要表达的不是一个霸权的概念,我们必须要回到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去讲这些问题。
传统与现代不是对立的两面
在今天进入到和平建设时代,我们是不是要回到自己的历史文化去解决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王守常提到了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1935年,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讲了一些非常著名的话,他说纵观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告诫了我们一个道理:就是当我们大胆的向外来民族学习的同时,不要忘记本民族的历史。”
要理解过去,理解传统和现在,两者不是对立的两面,我们就活在传统上,传统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德”在中国文化上有两个解释,一个就是小德,就是我说的修身的问题,个人修身的问题。格物致知,叫修身,修身完了要齐家,齐家完了要治国,治国要平天下,所以小德就是修身、齐家,大德就是治国、平天下。所以说你这个人到了一定的时候,你要有民族社会的担当精神,这是大事。所以无德的人那就没有社会声誉,孔子说“富润屋”,有钱你把房子装修好一点;“德润身”,还是要靠道德来滋养你的身心。同时代的老子说要“以德延年”,如果要你的生命延长要靠德的,这个德是自我的修身的小德,民族至上国家担当的大德。“传统的属于过去就是糟粕,现在的东西就是新的,新的东西就要进步,不可以这么简单。”王守常说,我们不讲礼仪传统,有些概念理解就不对了。
如果你了解中国文化传统,你就会知道,你就会反省。在孔子稍前的管子,提出“礼义廉耻”。礼是秩序,一个国家必须强调这个,所以你要讲礼仪、廉耻,你要讲制度、社稷。第二,廉就是廉洁,义就是正义。你要做人要守着义的原则,不可以苟全,去无限的对利追求。孔子其实不是反对,但是我们理解错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你把《论语》读完了后,君子喻于义的时候,他也不是说不要利。“富且贵,人所欲”,他说富且贵,富就是有钱,贵就是社会地位的意思。我拿个杆子给人当看门人,我也要去干,他有利益追求,人所予之,每个人都想要。“不易之道缺之不为也”,不用正确的方法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财务,这是我的不作为。这是叫以义取利为之义而不为之利。所以说,我们在讲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就会强调,很多的东西,在义和利之间的关系、在名与利的关系当中,儒家并不是指放弃。所以这个义讲的是要遵守一个社会的秩序。耻就是知耻,它这是国之四维。维系国家存在的四个方面,这个“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之将亡”。明面上这四句话,四个字,很好记。传统社会的小学教育,一进门就这四个字,礼义廉耻。爱国要怎么教育?爱国要回到自己的民族文化倾向,首先你要有它的历史文化,你才能讲爱国;没有历史文化的教育,怎么爱国?
“和”就是多样化、多元化
“和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元素,但大家都理解错了,不是和和气气,没有差异的意思。和是强调多元化、多元性,而不是强调一致性。春秋时期就有一个‘和’和‘同’的辩论,礼之用,和为贵,那么谁和他意见相符呢?就是这个墨子。墨子是非常了不得的思想家,墨子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的侠文化代表。”王守常讲道。“和”和“同”之辩有一个小故事,齐国第四代王齐癸公,他有一个最喜欢的大臣。齐癸公问燕子,他和他喜欢的大臣是和的关系还是同的关系?燕子说他俩的关系是同而不和。癸公问什么叫同什么叫和,燕子说同是因为齐癸公是大王,他说是,臣子就说是,他说否,臣子就说否,臣子永远与你保持一致;和就是说齐癸公说的对,允许臣子能提反对意见,也就是君说是,臣子可以提出反对意见。君是管理全局的,不能按照你的方法,放在一个地区是对的,但是放在全局就不一定是对的。走群众路线、了解民情没有错,民情在那个地方没有错,但是放在全局就不一定了。每个地区都有特殊性,所以主导者应综合情况而定。“和”就是多样化、多元化,后来引发至对自然界的讨论。河里面的鱼不是一类的,鱼生活在不同的水层,遵从不同的食物链。人类社会、自然界多样化,如果生物链只有一种植物,那么人类社会自然就会毁灭的。在那个时代,“和”是强调多样化、多元性,我们是强调同一性、同质性。从这个讨论,联系到自然界和观察一个人。最后《论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有这样的道德,有这样的胸怀,所以不同的人都可以听得进去。但是小人最喜欢吹捧,最不想听到他不想听到的。无论怎样去说明一个问题提什么样的意见,他只是听到你去吹捧他。所以今天我们讨论什么是道德智慧,什么叫小人,什么叫君子,其实道理很简单,广开言路,听得进所有人意见的人就是君子,只要听见不想听的就生气那就是小人。
今天我们认同这个和谐社会,是因为我们强调“同”多元化、多样性,我们必须遵循一定的制度,也就是有约束的自由,当然前提是要建立健全的法治。
在中国文化里你会找到很多文化传统,让人受到启发。王守常接受《文化周末》记者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