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子维城》》(又名《孔子时代的中国社会(公元前1000~前250年):考古学的证据》)获美考古学年会最佳图书奖
孔孟之乡网消息 近日,在亚特兰大召开的第74届美国考古学年会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教授新著《宗子维城》[又名《孔子时代的中国社会(公元前1000~前250年):考古学的证据》]获得了2009年度美国考古学会颁发的最佳图书奖。这是有关中国考古学研究的著作首次获此殊荣,标志着海外考古学界对中国考古学日益增长的浓厚兴趣及对相关学术研究的高度认可与关注。
美国考古学会(SAA)是一个致力于研究、阐述和保护美国考古文化遗产的国际性组织,拥有超过7000多名会员,既有专业考古学家,也有学生及业余考古爱好者,他们来源于政府组织、大学、博物馆及私人机构等不同领域。自从1934年成立以来,美国考古学会致力于激发公众对美国考古学的研究兴趣,宣传和帮助考古资源的保护,鼓励公众接近和理解考古学,成为联系考古爱好者和专业学者的重要桥梁。美国考古学会每届奖励两本近年出版的考古学书籍,本次授予的奖项选自2006年以来出版的众多考古学书籍之中。《宗子维城》被授予该项图书奖,不仅由于其高质量的内容、严谨的论证方式、翔实可靠的资料运用以及严密合理的组织结构和表现形式,而且由于它基本满足了美国考古学会所期望的获奖书籍“能够强烈地影响考古学研究的方向和品质”这一目的。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周代氏族社会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其内部融合与外部分界,第三部分为东周时期的变革与重组。每一部分(各有三章)独立成篇,但又互相关联。这三个部分构成了本书的核心内容,其前后分别置导论和结语,以起到提纲挈领、总揽全书的作用。全书共有555页,附有地图20幅、表格32张和图版98幅,还有近千余篇中、英、日文参考文献和索引资料。
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三章)以考古学个案研究为基础,结合文献及金文资料集中探讨了西周时期的宗族(lineage)及其内部结构;并以考古学资料反映的礼仪制度为实例,阐述了宗族内部的等级分化和以性别为基础的分化过程。作者认为,滥觞于公元前850年及其后的等级制度,从政治角度来说尽管还未完全制度化,但已经成为周文化分布圈内贵族实践礼制的统一标准,后来,也成为儒家概念中正统礼制的来源和参考。在第二部分(第三章至第六章)中,作者转而将这一讨论延伸至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时空框架之下,并进一步探讨了在姓族(clan)和民族(ethnic group)层面上,周文化圈及其边缘区域的社会差异及社会组织。作者认为,青铜时代晚期(1000~250BC)的中国社会,在周文化分布圈内存在着一个相当高程度的内部融合现象;而在其边缘地区,社会组织的“周人模式”也得以迅速扩展和延伸。第三部分(第七章至第九章)着力于周文化分布区域内墓葬资料的比较研究。作者通过考古资料的整合研究,揭示了东周时期礼制、等级制度、意识形态等社会因素的演化痕迹,并重点分析了公元前6至前3世纪之间周文化分布圈内社会结构的演化过程及动因。
《宗子维城》以历史分析的方法来看待中国青铜时代的考古材料,观点新颖,视角独特,论证有力,读后使人耳目一新,可谓近年来关于中国青铜时代研究的典范之作。该书集中体现了如何以日新月异的考古资料为证据,从社会人类学的观点来阐述中国青铜时代晚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化过程这一重要的历史命题。正如美国考古学会所做的获奖评介所言:“《宗子维城》通过对一个世界最早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刻的综合研究,为人类学意义上的考古学做出了一个持久的贡献。本书呈现了丰富的考古学资料,使得更多的研究者能够接近那些以前尚未在中国之外发表的重要信息。该书通过考古学资料与历史文献的综合应用,将公元前第一个千年之际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变化放置于宏观社会背景之下考察,为中国青铜时代晚期的文化演进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视角。它是一部有关中国青铜时代晚期社会的雄辩博学、权威的社会考古学的总结。” 尽管如此,作者也认识到资料分析过程中的许多结论还需要进一步实证,并希望这一研究能够激发更多的学者利用各种新资料来从事系统的社会结构研究,从而为构建早期社会形态奠定的坚实基础。无论如何,我们相信,《宗子维城》的出版和获奖不仅会极大地促进西方考古学界对中国考古学的了解,成为西方考古界了解中国青铜时代的必读之作,也会引起国内学术界对于早期社会研究的反思。该书的日文版与英文版同步发行,韩文版的翻译工作已经完成,目前正在编排阶段;我们期待着中文版能在不久的将来与读者见面。
罗泰现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扣岑考古研究所代理所长及艺术史系教授,1988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获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河边分校。1993年起至今,任教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他的研究方向专注于中国青铜时代的考古学,特别关注学科之间的互补研究和考古学资料能够提供新信息的重要历史课题,包括了古代中国青铜器及其铭文、礼仪制度、地区文化、古代跨亚洲的文化交流和方法//lun等问题。先后出版《乐悬:编钟和中国青铜时代文化》(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及百余篇学术论文。作为北京大学和UCLA合作考古项目的美方合作指导者之一,罗泰还指导了长江流域古代制盐遗址的发掘工作,同时也是《东亚考古》杂志的创始编委之一。
[Chinese Society in the Age of Confucius(1000-250BC):The Archaeological Evidence,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著,译名《宗子维城》,或《孔子时代的中国社会(公元前1000~前250年):考古学的证据》,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卡森考古研究所,2006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