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提到南京,关于大屠杀、关于反抗侵略,绕不开这两个博物院: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一个官方、一个民间,一起还原历史,共同控诉当年日本侵略军在华犯下的滔天罪行。
近日中新社记者来到这一家完全由民间力量创办、运行的博物馆: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它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民间抗战馆之一。这是记者今年第8次见到这个博物馆馆长吴先斌。和前面7次一样,他依旧带着一顶绣着五角星的帽子,和摇滚巨星崔健一样的帽子,一样的倔强。
同期:(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馆长 吴先斌)
那个(卖帽子)老板说这个帽子,全国就有2个人要。一个你,一个和崔健。其他人不买,就你们两个人用。
解说:48岁吴先斌是位民营企业家,在南京经营着一家装饰工厂。从2006年至今,开馆八年,以厂养馆,用他的话说,酸甜苦辣,走过了博物馆的“抗战八年”。
吴先斌每天都要在博物馆待上六七个小时。2006年以来,这间博物馆耗费了装饰厂过半的利润,而吴先斌搜寻、维护馆藏的时间更是远远超过在厂里的时间。如今,博物馆共计有馆藏文物3700多件,抗战书籍4万余册,八年来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吴先斌的收藏来自民间,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有博物馆的一些不足。
同期:(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馆长 吴先斌)
你看我这边所有的资料,没有官方档案,都是来自于民间。我们常常讲,抗战波澜壮阔。怎么来理解,抗战波澜壮阔,你通过这么一个个小物件,你就能,等你认真看完了,你就能理解,抗战的波澜壮阔。我也不想用语言来描述,让大家参观者,用心灵来体会。
解说:八年来,凭着吴先斌个人的坚守,知悉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小小的民间博物馆已接待参观者高达16万人次,更有不少日本、德国民间团体慕名前来。
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采访、各种样式的奖章。记者当天在采访吴先斌的过程中,不到两个小时内,他就接了1家电视台的采访,3家媒体的电话采访,一通电话更是长达40分钟。不过这个老男孩还是保持着和他博物馆名字中,“民间”二字里的“草根”气息。从小人物的视觉解构抗战史,用个人故事、经历折射时代。
如果说,国家博物藏品代表国家记忆,那民间博物馆的收藏,则代表民间记忆,二者融合才是民族的完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