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讯 孔子的儒家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孔庙,作为孔子儒家学说的重要传播媒介,从古至今一直受到世人推崇,其功能也远远超出了建筑本身的含义,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
除曲阜孔庙之外,流散在全国各地的孔子后裔,也在当地修建孔庙;每朝每代的京师,也建有孔庙。曲阜孔庙和孔子后人所建的孔庙,属于家庙;京师和地方的孔庙属于官庙。然而,与这些“官办”的孔庙不同,凤翔县城关镇高王寺村昭明堡的孔庙,是一种特殊的存在。
朝夕论学,教人立品
清代解元回乡创建孔子庙
昭明堡,位于凤翔县城东南约1公里处的高王寺村。清康熙四十年(1707年),居住在这里的郑氏祖先修建城门楼时,将刻有“昭明”二字的石匾嵌于其上,昭明堡因此而得名。“昭明”出自《左传》“以昭周公之明德”,意为孔子对周公的推崇。
据郑氏族谱记载,郑氏族人勤勉好学,喜爱研习经书文史,其中以第七代嫡系子孙郑士范最为有名。郑士范,字伯法,号冶亭,生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郑士范在27岁时(道光二年)考中解元,后赴贵州,先后任清溪、贵筑、安化知县,平越知州。
郑士范“所至革陋弊,兴学校,悬锣听讼,禁暴安良,善政累累”,在贵州任期内,还应民众之求,重修了贵阳文昌阁。《郑冶亭先生碑记》中记载,道光末年(1845年冬),郑士范告病回到家乡昭明堡,并于1859年在村里修建了一座孔子庙,从此“避家塾,与二三同志,朝夕论学,教人以立品为先”。
据郑氏族谱记载,郑士范修建的孔子庙,位于昭明堡门外北侧约40米,占地约1亩,庙门朝南,门内有三间大殿,为转土木结构,四周有土围墙。“郑士范创建孔庙之意,无非是教育后世子孙,要以圣人的法则为根本,勤学力耕,诗书礼家,做到正心诚意,致知格物,修身齐家。”昭明堡村民郑崇明告诉记者,在孔子思想文化的传承和感召下,村里崇文乐道、尚礼重教之风盛行,数百年来,人才辈出,既弘扬了正气,也抵制了邪风,至今每年以高分考取名校的学子层出不穷。
郑崇明介绍,昭明孔庙没落于清同治年间的一场战乱,只为后世留下一间残破衰败的正殿。1958年,村大队将孔庙正殿改为了澡堂。到了1964年春天,村里人在翻修昭明堡旧门楼时,将旧门楼连同孔庙一同拆毁,只留下了那块刻有“昭明”的石匾。
传承文化,激励后人
昭明村民自发重修大成殿
“46年前,我嫁到昭明堡时,孔庙已经没有了,只剩下了庙前那棵老槐树。”今年65岁的许有琴告诉记者,彼时,村里崇文尚礼的风俗渐渐淡了,老槐树的周围变成了垃圾场,柴火随意堆放,污水横流……
“原来多好的一块地方,可不能这么荒下去。”村里人不知懊恼、念叨了多少遍。终于在2013年夏初,由许有琴、郑佰锁、郑崇明等人发起,成立了孔子文化广场修缮筹委会。他们想重建孔庙,继续传承弘扬孔子道德文化,不但可以借此将村容村貌整饰美化一番,更能用传统文化的力量影响群众。
说干就干,村里人对重建孔庙积极响应。大家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从规划、筹资、除旧,到孔子文化广场建成,仅用了一年时间。2014年4月24日,在落成典礼上,全村人齐聚孔子文化广场,在新建的孔庙大成殿前共同庆祝。
12月2日,记者在昭明堡的孔子文化广场看到,青石砖铺就的广场干净整洁,广场北侧放置了一排健身器材,村民们三三两两在这里晒太阳、健身、拉家常。粉刷一新的大成殿位于广场西南角,殿内正中供奉着孔子画像,左右两侧供奉着文昌像和魁星像。而殿前的石碑上,详细记录了村民重建孔庙的事迹。
“为了伸张正义,加强人们的荣辱道德观念,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激励后人努力学习,自强自立,为天地立心,继往圣之绝学,为生民立命,开万世之太平,建设家乡报效国家。”石碑上如是写道,这无疑是村民重建孔庙的初衷和目的。
孔庙已经建成了,那么,如何使其更好的发挥作用,达到重建的目的?村民郑小明说,今后我们想邀请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给村民们讲讲村子的历史,重点突出“仁、义、礼、智、信”传统美德和“勤、善、公、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更多的人懂得传统文化中“仁者爱人”“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等理念,突出孝敬老人、关爱子女、和睦邻里、勤学力耕的道理,在村子里形成健康向上的村风民风。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孔庙扮演何种角色?
凤翔县高王寺村昭明堡重建孔庙,无疑是我市群众自发推崇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证明。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地位的越来越重要,文化大国的形象也越来越重要,孔庙的功能也远远超出了纪念性建筑的本身含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而宝鸡作为周秦文化的发祥地,有着绵延数千年耕读传家的传统,如今却难觅孔庙身影。在昭明堡重建孔庙之前,只有凤县还保存有一座文庙大成殿。
凤县的文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明崇祯末年(1644年)毁于兵乱。到了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知县高光斗重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知县王廷钧建戟门并三祠,同治十二年(1873年)知县郭建本重加修葺。当时的文庙周围建宫粉墙,左右建礼门,前开泮池,正中大成殿,两旁东西庑,气势恢宏。到了近代,此建筑群被学校所代替,仅仅保存下了大成殿,其建筑面积155平方米,高7.77米,宽9.8米,深15.8米,为九脊歇山顶,两斗两昂,彩栋飞檐。
祭孔修庙活动在封建社会曾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这是因为儒学经过长期的提倡和推崇,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支柱。孔庙的存在,体现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在未来的发展中,孔庙将承担着文化传承与教化、促进中华民族融合与统一的双重功能。宝鸡市社科联《宝鸡社会科学》编辑部主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宝鸡分院副研究员王宏波表示,凤翔昭明堡群众重建孔庙,既是对自身行为观念的探寻,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这座乡村孔庙不仅是一座建筑景观,更是一个文化道德的标杆,引导、教育村民树立正确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
记者短评:
所谓重建孔庙,不是“造景”,因为它可适现实之用。孔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华传统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面对当今社会时有发生的道德沦丧事件,人们痛心疾首、忧心忡忡。殊不知,古人早就开好了精神的药方,千百年积淀的中华传统文化,正静候在这个古村落的孔庙里。重修孔庙,体现的是一种宏观的文化视野、长远的文化战略、深邃的文化思考和真挚的文化关怀。在那里,我们可以见贤思齐,瞻仰文化的丰碑,沐浴道德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