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孔子,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闪耀着智慧之光,穿越两千五百年时空,深刻影响着中国,也影响着世界。
中国孔子基金会,诞生于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成熟于首都北京,如今落户于山东省会济南。作为一个全国公募型非营利性组织,中国孔子基金会的宗旨,是通过社会募集、运作基金,组织和推动海内外研究、传播、弘扬孔子思想、儒学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和谐社会;增进海内外华人团结、实现祖国统一;促进世界文化交流、维护世界和平服务。
2007年,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为中国孔子基金会题写了“厚德、好学、笃行、和谐、曰新”的会训,这也正是基金会成立三十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
重拾儒学研究 引领学术潮流
山东曲阜,这片掩映在遒劲苍松中的宏大建筑群,便是规模仅次于北京故宫的孔庙、孔府和孔林。作为纪念孔子等级最高的圣地,连同这里的御书墨宝,青石古道,千百年来,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精神象征。
文革十年,中国古代建筑和文物遭到严重破坏,作为中国文化的重灾区,曲阜的三孔无一幸免。以至于,当改革开放的政策吸引了外国游客前来拜谒的时候,仍旧一片狼藉。
1984年9月22日,是中国农历的8月27日,也是孔子诞辰2535年的纪念日。这一天,中国孔子基金会在曲阜宣告成立。
【同期声】
采访:成立基金会的最初动因。(大意:成立基金会的最初动因,就是募集资金,尽快修复三孔,保护文物。)
【画外音】
基金会由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担任名誉会长,著名教育家匡亚明任会长,有关方面代表人士100多人组成理事会,并由理事会推举20多位国内儒学研究专家、孔子后裔和知名人士担任副会长。
在9月26日召开的第一次会长会议上,将基金会的性质明确为:研究孔子、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推进社会文明发展的全国性学术性基金组织。本次会议通过了有关孔子基金会的宗旨、章程和规划草案。
【同期声】
采访:基金会成立之后确立了怎样的宗旨。(大意:基金会成立之后,很快募集到了资金,对三孔的文物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但是成立基金会的根本宗旨,仍然是推动和组织关于孔子、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科学研究,这也是基金会最基本的会务活动,和此后对儒学研究最大的贡献。)
【画外音】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时刻,注定要载入中国文化发展的史册。它标志着儒家学说在经历了五四运动以来,尤其是文革十年的批判之后,正以顽强的生命力,重新回归中国文化的主流,国人对待孔子及其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逐渐开始恢复理性。而随之展开的广泛而深刻儒学研究,也将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整体思考,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基金会创立之后,围绕组织建设、学术出版与交流等,展开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和卓有成效的工作。
1985年10月,孔子基金会举行了首次全国性儒学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学者,围绕孔子和儒家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与此同时,基金会陆续出版了一批关于儒学研究的论文集,与曲阜师大孔子研究所、北京周易研究所等单位,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儒学研究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第二年,基金会创办了《孔子研究》学术杂志,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指导思想,刊登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学术文章。谷牧亲自为创刊号撰写发刊词,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普遍认为这项富有开拓性的工作,将成为孔子研究乃至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研究的崭新起点。这份学术杂志自创办以来,始终保持全国一流的学术水准。
1987年9月,中国孔子基金会与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联合主持召开了儒学国际讨论会。这是中国大陆首次举行孔子研究的国际学术会议,也是孔子故里第一次迎来四大洲12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多位学者。。
曾经亲临现场的许多学者,至今仍对当年这次盛况空前的国际学术大会记忆犹新。
【同期声】
采访:多位学者谈此次学术交流会的盛况及意义。
【画外音】
中国孔子基金会的成立,为压抑已久的一大批关心儒学、研究儒学的专家和学者,创造了一个舞台,他们带着多年以来的思考和研究成果,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与基金会一起,信心满满地迎接儒学研究的春天。
【小片头】 扩大学术阵地 儒学走向世界
【画外音】
孔子是山东的,孔子是中国的,孔子也是世界的。打开国门,与世界共享这份精神财富,是中国孔子基金会的重要职责。
1988年10月,中国孔子基金会应德国阿登纳基金会的邀请,在德国波恩举办了题为“儒学与当今世界”国际会议。到会的12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余位学者,就东西方传统文化研究与孔子文化的世界性等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讨论。这是中国民间团体第一次踏出国门,与国外学术组织联合举办的儒学会议。这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儒学研究跨出国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89年,中国孔子基金会总部迁往北京。立足山东曲阜孔子故里的深厚文化基础,借助首都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基金会与国际儒学界的交流与合作更为顺畅与频繁。
同年10月,恰逢孔子诞辰2540周年,中国孔子基金会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起,在北京、曲阜两地联合举办了纪念活动与学术讨论会,主题确定为“孔子、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对现代化社会的影响”。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国际学术会议,历时4天,1000多位国内学者和300余位国外学者,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提交学术文章180篇。
在这次会议以及1994年举办的更高规格的国际学术交流大会上,中共中央最高领导人接见了部分知名学者并做重要讲话,阐明了对儒学以及传统文化高度重视的态度,极大地鼓舞了学者们的信心,将儒学研究向更加深入和更为广泛的领域推进的动力更加强劲。
【同期声】
采访:回顾党中央高度重视的情景。
【画外音】
借助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首都北京的高端平台,基金会频繁组织多种类型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会,形式活泼,主题集中,贴近实际,研究深入,期间配合会议交流,整理出版各种文集、著作,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赞誉。
1994年10月,由中国孔子基金会筹办和发起成立了另一个国际性学术团体——国际儒学联合会。这一组织的诞生,进一步加强了国际间学者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为推动儒学研究和人类文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对于国际儒学界来讲,这是中国孔子基金会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中国的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了解并接受,彰显了儒家学说对人类最深切的关爱。
【小片头】 站在时代前沿 助推民族复兴
【画外音】
以不断的努力打造自身的实力,中国孔子基金会以其文化学术权威性和高度敬业精神,得到社会广泛关注与支持,先后得到王光英、包玉刚、李嘉诚、汤恩佳等著名人士及深圳、珠海、厦门特区的捐赠支持。
作为孔子的故乡,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儒家文化的传播,1996年8月,由山东省委主导,将基金会的办事机构从北京接转到山东,落户于济南。山东省委书记的赵志浩亲自担任会长。
【同期声】
采访中国孔子基金会现任会长韩喜凯:谈转会济南后,省委的重视与支持。
【画外音】
山东省委的直接关怀,给中国孔子基金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在继续组织国内外学术研讨与交流,提高学术层次和品味的同时,更加注重普及性研究,学术研讨更加灵活多样;注重面向大众的宣传,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入千家万户。(具体示例需要梳理并确定)
2004年3月,国务院基金条例颁布,中国孔子基金会的组织结构有所变化,但是依然坚持研究孔子、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宗旨,以研究儒学、普及儒学并推动儒学走向世界为己任,推进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同期声】
基金会现任领导:谈基金条理颁布后基金会的工作规划与未来目标。
【画外音】
经过三十年不懈的努力,中国的儒学研究已经跨越了地区的界限,各地的孔学堂迅速铺展,为传统文化热潮推波助澜。以山东为核心,向全国辐射的传统文化传播体系正在逐渐形成。在贵州、在长春、在广东……各种类型的学术研究与民间普及活动频繁展开,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高楼大厦的拥挤下,射出古老的光辉,渗透国人的脊梁。
儒家所倡导的“和谐文化”,既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笔珍贵财富。从2008年起,中国孔子基金会开展了“孔子文化世界行”活动,让世人认识和了解了孔子文化的人类共同价值,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文化、齐鲁文化的恒久魅力和中国人民崭新的精神风貌,在海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
2009年,中国孔子基金会组织儒学专家、历史学家、雕塑绘画艺术家及孔氏后裔等人士,对孔子形象进行了反复研究和推敲,并于9月23日,也就是孔子诞辰2557年纪念日的前夕,向全球公布了孔子像。这位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家、教育家,这位令后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古代先贤,以中国人的谦恭温婉之姿,以山东人的忠厚慈祥之貌,向世界传达着来自古老东方的文明与智慧。
就在同一天,首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国际孔子教育奖”奖章,首次使用了孔子的这一形象。
2014年3月,中国孔子基金会和兰陵县政府共同设立了“兰陵文化专项基金”,用于研究、挖掘兰陵地方文化,研究继孔孟之后的一代大儒——荀子的思想价值。这既是对荀子思想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功在史册的文化盛事,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开创了崭新的模式。
【结 语】
传统文化,会滋养一个民族的自信。
珍重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我们将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
站在时代的前沿,中国孔子基金会肩负儒学研究的责任与使命,秉承社会各界的关心与厚爱,扎根齐鲁,面向世界,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强劲力量,用自身扎实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助力民族的复兴。
这是一种期待,更是一个前景!
【同期声】
采访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对基金会未来的寄语。
【字 幕】
中国孔子基金会大事记(拉滚字幕)
此为中国孔子基金会30周年宣传片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