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机缘巧合,5月20日这一天,一场充满“爱与责任”的第三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之明湖高端对话在省图书馆大明湖国学分馆举行。又或许因缘已定,5月21日,出席第三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中西方九位学者,围绕“多元信仰与共同伦理”,对“爱与责任”作了不同角度的阐述和启发。作为山大视点的一名文字记者,笔者有幸参与报道了这两个活动。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真实记录山东大学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是一件很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那种发自内心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那种来自“爱与责任”的宣言,刻骨铭心。
爱和善是人类共同伦理的基础。不同的文明如果都回归传统文化,都回归原点,大家就可以发现,人类在童年时期就已经注意到了彼此之间应该爱,对动物要爱,对植物要爱。作为社会的精英或者民族的智者,他首先应该爱自己的家人,接着爱自己的邻居、朋友,然后爱社会上所有的人,爱自己国家的所有的人。也正是源于对人类的爱的伟大情怀,美国世界地缘政治学家威廉•恩道尔先生欣然应约来到尼山论坛。这是一种多么深刻的爱,这又是一种多么震撼人心的爱!它超越了地缘,超越了政治,超越了信仰,超越了人性,它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是人类共同的文化基因。恩道尔先生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几十年以来一直与疾病进行着顽强的竞争,在自己腿脚不便的情况下,还能从德国辗转来到我们济南参加第三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说明,说明恩道尔先生正是为了对人类的爱而来。我们再把敬慕的目光投向所有参加本届尼山论坛的专家学者,他们又何曾不是怀着对人类的深沉的爱,被爱的力量所吸引,一起相约来到尼山论坛,共同对话探讨人类伦理。
由此,我不觉发出感慨:爱,是人类中最美好的情感。“爱是一种元素,虽然肉眼看不到,却如空气或水一般真实。它是一股行进中的、有生命力的、流动着的力量……它如同海里的波浪和潮水般流动着”(普兰特斯•马富德)。爱,是一股正面的力量,不仅仅是一种感觉,它是生命中那股正向的积极的力量,是所有正面和美好事物的起因。“没有爱,地球便成了坟墓”(罗伯特•勃朗宁)。“爱是世界上最强大、同时也是最不为人知的能量”(德日进)。我们要选择爱,付出爱,爱家人,爱朋友,爱他人,爱自己的国家,爱社会上所有的人。当我们把爱他人作为自己的一种责任的话,这种爱的吸引的力量毫无疑问会使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友善,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推及出去,不同文明也是如此,如果不同信仰下的文明都把爱人类作为自己的责任,那么,所谓的“世界的不和谐”又何处躲藏?
爱,是一个长久的诺言;爱,是一个浪漫的诺言。爱,是心底的呼唤;爱,是无声的誓言。爱,是人间的春风;爱,是生命的源泉。“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韦唯的这首《爱的奉献》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又有多少人为此流下热泪!爱的力量,无形又强大!
责任,来自于爱。“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歌德)。许嘉璐先生说,责任出于一种爱,中国的知识精英、社会精英和智者,乃至世界各国的知识精英和智者,所承担着“唤醒人类”之重要责任,即唤醒人们心中所隐藏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人的良知的基因,使他们苏醒过来。“唤醒人类”之重要责任,古已有之。不管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秉承着“唤醒人类”之重要责任。我们“每个人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林肯[美])。
在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用多种语言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怎样筑起保卫和平的屏障?许嘉璐先生指出,“就像近些年在世界各地已经出现的,许多学者所指出的,各个民族正在回归古老的传统,重新回忆和温习轴心时代对人们的教诲,反思民族的既往,认清民族群体和自身所处的位置,思考建立现代的、不同信仰下的共同道德规范。”“现在,人类急需建立起以平等、尊重、和平、友爱、共同富裕、保障权利、环境友好等为基础的人类新伦理。这一伦理的最终目的很简单,我幸福,你幸福,他幸福,大家都幸福。”相信,一定会有那么一天,幸福之花处处开遍,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星球生长出一片又一片和平的森林,全世界的孩子们都在和平的阳光下幸福成长。
毋容置疑,在构建人类共同新伦理的伟大事业中,中华文化将会扮演重要的角色。文明是多彩的,是平等的,是包容的,是互鉴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习近平主席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一次又一次在耳边响起,一次比一次铿锵有力。
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首先要爱我们的民族文化,在爱的力量的吸引下,怀抱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大力发展繁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稳步提升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中华优秀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尤其重要。通过开放、广阔、深刻的对话,增强我国在国际文化活动中的话语权,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寻求构建人类共同伦理新体系。
山东大学植根于齐鲁文化的沃土,自1901年建校以来,在中华民族从艰难衰微到崛起振兴的大背景下,踔厉奋发,薪火相传,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时至今天致力于打造成为传承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大学,这一理念,着实振奋人心。在传承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山东大学走在全国高校前列。学校整合成立了新的儒学高等研究院,目标是逐步将儒研院建设成为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国家中心、复兴人类文明的东方中心、儒学走向世界的世界中心;牵头组建了“儒学与中华文化复兴”协同创新中心,推进中华文化全面复兴;设立了“古典学术人才培养实验班——尼山学堂”。
在传承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山东大学群星荟萃,硕果累累。由萧涤非先生任主编的《杜甫全集校注》的成功问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的重大成果,是当代学人一直守望中华文化传统、延续中华文化血脉的真切体现。董治安先生主编的《两汉全书》,是迄今为止海内外第一部两汉现存文献的总汇。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刘大钧则在学术上致力于易学研究,在象数易学研究、帛书易研究、周易经传研究、易学文献整理等方面贡献卓著,他筹建的国内最早的易学研究中心被评价为“大陆经学研究的重镇”。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庞朴先生同样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而名家,他一直坚信中华文化时至今日仍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他,在探索中华文化的学术之路上“解读中华文化的密码”不曾止歇。一代又一代的学人,正是源于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自内心的由衷的“爱”,自觉承担起传承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责无旁贷的“责任”。……“为往圣存古籍,为百世求善本”,汇校《十三经注疏》开启儒学研究新局面。“承接传统聚珍本,独寻真知启后人”,《子海珍本编》不仅开创海峡两岸学者携手共担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使命的新局面,而且向世界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丰富的内蕴与恒久的价值。……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化所固有的包容精神将通过尼山论坛不断地发扬广大。今天的尼山,明天的世界。在相互尊重、包容和互鉴中,我们积极寻求文明的和谐,构建人类共同的伦理新体系。在这一伟大的事业中,中华文化将会扮演重要的角色。传承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责无旁贷;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我们信心满怀!
爱和善是人类共同伦理的基础。不同的文明如果都回归传统文化,都回归原点,大家就可以发现,人类在童年时期就已经注意到了彼此之间应该爱,对动物要爱,对植物要爱。作为社会的精英或者民族的智者,他首先应该爱自己的家人,接着爱自己的邻居、朋友,然后爱社会上所有的人,爱自己国家的所有的人。也正是源于对人类的爱的伟大情怀,美国世界地缘政治学家威廉•恩道尔先生欣然应约来到尼山论坛。这是一种多么深刻的爱,这又是一种多么震撼人心的爱!它超越了地缘,超越了政治,超越了信仰,超越了人性,它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是人类共同的文化基因。恩道尔先生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几十年以来一直与疾病进行着顽强的竞争,在自己腿脚不便的情况下,还能从德国辗转来到我们济南参加第三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说明,说明恩道尔先生正是为了对人类的爱而来。我们再把敬慕的目光投向所有参加本届尼山论坛的专家学者,他们又何曾不是怀着对人类的深沉的爱,被爱的力量所吸引,一起相约来到尼山论坛,共同对话探讨人类伦理。
由此,我不觉发出感慨:爱,是人类中最美好的情感。“爱是一种元素,虽然肉眼看不到,却如空气或水一般真实。它是一股行进中的、有生命力的、流动着的力量……它如同海里的波浪和潮水般流动着”(普兰特斯•马富德)。爱,是一股正面的力量,不仅仅是一种感觉,它是生命中那股正向的积极的力量,是所有正面和美好事物的起因。“没有爱,地球便成了坟墓”(罗伯特•勃朗宁)。“爱是世界上最强大、同时也是最不为人知的能量”(德日进)。我们要选择爱,付出爱,爱家人,爱朋友,爱他人,爱自己的国家,爱社会上所有的人。当我们把爱他人作为自己的一种责任的话,这种爱的吸引的力量毫无疑问会使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友善,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推及出去,不同文明也是如此,如果不同信仰下的文明都把爱人类作为自己的责任,那么,所谓的“世界的不和谐”又何处躲藏?
爱,是一个长久的诺言;爱,是一个浪漫的诺言。爱,是心底的呼唤;爱,是无声的誓言。爱,是人间的春风;爱,是生命的源泉。“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韦唯的这首《爱的奉献》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又有多少人为此流下热泪!爱的力量,无形又强大!
责任,来自于爱。“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歌德)。许嘉璐先生说,责任出于一种爱,中国的知识精英、社会精英和智者,乃至世界各国的知识精英和智者,所承担着“唤醒人类”之重要责任,即唤醒人们心中所隐藏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人的良知的基因,使他们苏醒过来。“唤醒人类”之重要责任,古已有之。不管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秉承着“唤醒人类”之重要责任。我们“每个人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林肯[美])。
在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用多种语言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怎样筑起保卫和平的屏障?许嘉璐先生指出,“就像近些年在世界各地已经出现的,许多学者所指出的,各个民族正在回归古老的传统,重新回忆和温习轴心时代对人们的教诲,反思民族的既往,认清民族群体和自身所处的位置,思考建立现代的、不同信仰下的共同道德规范。”“现在,人类急需建立起以平等、尊重、和平、友爱、共同富裕、保障权利、环境友好等为基础的人类新伦理。这一伦理的最终目的很简单,我幸福,你幸福,他幸福,大家都幸福。”相信,一定会有那么一天,幸福之花处处开遍,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星球生长出一片又一片和平的森林,全世界的孩子们都在和平的阳光下幸福成长。
毋容置疑,在构建人类共同新伦理的伟大事业中,中华文化将会扮演重要的角色。文明是多彩的,是平等的,是包容的,是互鉴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习近平主席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一次又一次在耳边响起,一次比一次铿锵有力。
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首先要爱我们的民族文化,在爱的力量的吸引下,怀抱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大力发展繁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稳步提升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中华优秀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尤其重要。通过开放、广阔、深刻的对话,增强我国在国际文化活动中的话语权,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寻求构建人类共同伦理新体系。
山东大学植根于齐鲁文化的沃土,自1901年建校以来,在中华民族从艰难衰微到崛起振兴的大背景下,踔厉奋发,薪火相传,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时至今天致力于打造成为传承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大学,这一理念,着实振奋人心。在传承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山东大学走在全国高校前列。学校整合成立了新的儒学高等研究院,目标是逐步将儒研院建设成为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国家中心、复兴人类文明的东方中心、儒学走向世界的世界中心;牵头组建了“儒学与中华文化复兴”协同创新中心,推进中华文化全面复兴;设立了“古典学术人才培养实验班——尼山学堂”。
在传承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山东大学群星荟萃,硕果累累。由萧涤非先生任主编的《杜甫全集校注》的成功问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的重大成果,是当代学人一直守望中华文化传统、延续中华文化血脉的真切体现。董治安先生主编的《两汉全书》,是迄今为止海内外第一部两汉现存文献的总汇。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刘大钧则在学术上致力于易学研究,在象数易学研究、帛书易研究、周易经传研究、易学文献整理等方面贡献卓著,他筹建的国内最早的易学研究中心被评价为“大陆经学研究的重镇”。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庞朴先生同样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而名家,他一直坚信中华文化时至今日仍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他,在探索中华文化的学术之路上“解读中华文化的密码”不曾止歇。一代又一代的学人,正是源于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自内心的由衷的“爱”,自觉承担起传承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责无旁贷的“责任”。……“为往圣存古籍,为百世求善本”,汇校《十三经注疏》开启儒学研究新局面。“承接传统聚珍本,独寻真知启后人”,《子海珍本编》不仅开创海峡两岸学者携手共担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使命的新局面,而且向世界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丰富的内蕴与恒久的价值。……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化所固有的包容精神将通过尼山论坛不断地发扬广大。今天的尼山,明天的世界。在相互尊重、包容和互鉴中,我们积极寻求文明的和谐,构建人类共同的伦理新体系。在这一伟大的事业中,中华文化将会扮演重要的角色。传承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责无旁贷;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我们信心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