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偶得一本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曾国藩家训》,看着爱不释手,心中漾起一种久别的回忆,涌动一股温馨的暖流。我们暂且不论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地位与作用,因为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在这里,我们只是从他谨守家风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借鉴并吸取其有益的成分,提醒我们进一步认识什么是家风、什么是良好的家风,如何培养和树立积极向上的家庭风气,由此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
什么是家风?立场观点不同,生活环境各异,答案自有偏重。我认为,“家风”是家族传承下来的行为规范,是家庭核心人物影响下的个人品德的集合体。而良好的家风,则是家庭美德的标志物,是社会公德的有机体。正如窗外夺目的玉兰,不仅庭院芬芳,而且香溢四邻。
家风的形成,似头雁领阵,常常取决于“家长”或“家长式”人物的人格力量。曾国藩在晚清时期担任过两江总督、武英殿大学士、直隶总督,位至将相。由于他“无一日不读书”,牢牢地信奉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不仅自律严谨,要求家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时常告诫家人:“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勤俭而不骄奢,是曾家最为凸显的家风。曾国藩认为,官宦之家,家道不易持久。富贵易生骄逸,骄逸必致家道破败。“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说:“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要求女眷以勤劳为荣,不要以贵妇自居。让身为巡抚千金的儿媳妇刘氏跟着婆婆学纺纱,每夜时至“二鼓”;要求三个女儿每人每年做一双鞋子寄给他,用所织棉布裁剪衣服鞋袜; 要求儿子们保持穷书生的生活习惯,告诫儿子纪泽、纪鸿:“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如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即使对待自己的父亲,也是“冒天下之大不讳”,提出苛刻的要求,让家父低调做事,不要干预司法,不要对当地官方颐指气使;不要跟相邻打官司。他在一封家书中说:“我家既为乡绅,万不可入署说公事,致为官长所鄙薄。即本家有事,情愿吃亏,万不可与人构讼,令官长疑为倚势凌人。”即使到了晚年弥留之际,曾国藩依然要求家人继续保持严谨的家风,并留下四条遗嘱:一是慎独则心里平静。强调加强自身修养,不唯名利。二是主敬则身体健康。不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对待。三是追求仁爱则人高兴。只有仁者爱人,方可自立自达。四是参加劳动则鬼神敬重。要求子女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勤勉向上,广济百姓。“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曾家后人恪守优良家风,远离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军界、政界,大隐于市,在教育、化学、文学、艺术界才俊辈出,人才济济。
曾国藩不仅一生清廉向上,而且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实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的境界,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中华千古第一完人”。尽管这种评价的标准带有封建落后的时代烙印,但他给世人传习的家风理念与影响,今天依旧令我们推崇或借鉴。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对于家风的理解与所涵盖内容,不能仅停留在尊老爱幼、妯娌和睦、勤俭持家等朴素的家庭伦理传统观念上,应在此基础上,实现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运用“扬弃”这一哲学观点与方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营养,增强全社会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成为我们时下考虑的重心。因为“家风”这一集中体现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元素,正以家庭传承为纽带广泛链接起来,不仅串起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激发出中华儿女生生不息、血浓于水的深厚情感,增进民族文化认同,推动民族意识凝聚和健康向上的心理建构,更是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那么,家风必然成为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支撑。
现实告诉我们,家风的优劣不再是一个家庭成员个人习惯与个人道德的问题,已直接影响到社会的进步,尤其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十年树木,百年育人,家风则是沃土、也是春雨。“我爸是李刚”的狂妄叫嚣,“李公子”轮奸事件等,无不反映出一个家庭对子女放任自流的家风走低悲剧。从加强自身修养做起,从强化子女的文明素养教育做起,是摆在任何一个家庭尤其是家长面前的重要课题。而将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思想观念融入到家训之中,则是养成健康向上良好家风的时代要求。这是因为,家风虽然不能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但它对引导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却是最基础的东西,是人们的价值观形成和精神成长的重要起点。
良好的家风,沉淀了优秀的民风民俗,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性格,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精气神。组合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气象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