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习近平主席此次访欧过程中将与德国汉学家进行会谈。孔子学院作为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前,记者探访了柏林自由大学孔子学院。
柏林自由大学孔子学院的学生柏汉德说,两年前他学习汉语的原因是:“中文就像一门暗语,谁都不会说,只有我会说,多好啊!”
但是,柏汉德把中文当暗号学的愿望可能要破灭了。据保守估计,在德国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3万人。目前德国有14家孔子学院,由于良好的运营和合作,德国孔院可以说相当的“接地气”,其中一些甚至获得了德国当地政府的支持。柏林自由大学孔院执行院长余德美女士举例说:“萨克森州政府有资助孔院的一些活动。比如莱比锡孔院每年都会组织一个为期两周的飞往中国的夏令营,莱比锡的参与者能够获得旅费补贴。一般暑期的机票大概在800到900欧元,但莱比锡孔院的学生自己只需要支付300欧。”
面对德国兴起的“中国热”,德国孔子学院在欣喜之余也迎来了众多竞争对手。很多德国的中学都开设了汉语课,一些中国文化机构也会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为了使孔子学院在日后的竞争中保持优势,余德美给出的答案是,专业化和差异化:“我认为孔子学院今后应该加强专业化,就是说,要准确地评估,每个孔院各自的分工是什么。比如伦敦的孔子学院主要研究领域就是中医。柏林孔院则是把侧重点放在了汉语教师的培训上。诸如考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材,并且找出在德语表达当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作为一个文化交流机构,柏林孔子学院近年来举办了“中德外交关系40年”、“300年汉语教学在德国”等学术讲座,特别是在莫言获得诺贝尔奖时还举办了一场研讨会,柏林孔子学院的教师王燕介绍:“它的题目就叫做 莫言的诺贝尔奖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吗? 在西方对莫言有很多争论,大家觉得莫言是一个不敢面对现实的人,他写的东西都是中国以前的事,他没有针砭时弊的作用。另外,很多西方学者认为莫言并不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作家。我们维也纳的专家苏珊娜﹒威格林是一个汉学系的教授,她带着我们读了莫言的《酒国》、《生死疲劳》等作品。然后大家会明白,莫言的作品事实上是通过写中国以前的一些故事,来把视角转移到现在,看它对现在有什么样的作用,是这样的一种角度。所以她觉得选择莫言是完全没有错误的。”
日趋开放的孔子学院呈现出更多的趣味和活力,这正是培养认同感的基础。柏林孔院执行院长余德美点出了孔院的核心任务:“孔子学院的一个主要的任务是,作为中德文化的中转站。也就是说,并非单向地把汉语和中国文化输入到德国,而是让德国人能够以看待 相同 和 不同 点的角度去理解它们。”
文化的中转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古诗讲“但愿君心似我心”,希望孔子学院的真诚付出最终能够换来“不负相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