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2月26日,在中国孔子基金会与东莞市望牛墩镇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五期“中国梦-礼仪邦”教育大讲堂上,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秘书长王大千作了题为:“讲道修德,激发向上向善的力量”的专题讲座,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向上向善正能量,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座融理论性、政策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大众性于一炉,紧密结合实际,聚焦道德文化建设,回应社会关切,引领时代风尚,受到现场600余名听众的热烈欢迎,在东莞市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王大千以儒家文化为基点,以中国梦为引领,以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近期视察山东讲话精神为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尺度,列举古今中外大量事例,用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辩证唯物史观,洞察剖析当前社会深刻变革中文化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阐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和价值,以及在“引领风尚、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中所能起到和应该发挥的作用,重点在三个方面谈了他的学习与思考:一是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传承。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儒家早就提出了“仁者爱人”的人本思想,在城镇化进程中要防止钱越来越多,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少;信息泡沫越来越多,生命价值越来越少;GDP上来了,灵魂没有跟上来。建设美丽中国从建设美丽乡镇开始,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青山绿水生态家园就是最重要的软实力之一。二是教育兴邦。崇教尚文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等教育理念至今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中国梦包含着教育之梦,我们不仅崇尚知识改变命运,更注重立德树人,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现实中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美国、欧洲国家去追教育之梦,暴露了我们这些年在教育方面的某些缺失,以及很多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态。我们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找回教育的源头活水,发现教育的智慧。三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作了提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真汲取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其中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道德建设是引导社会向上向善的基础性工作,需要个人、家庭和全社会的参与,共同激发道德意愿,道德情感,以形成明道修德的良好社会氛围。讲座结束时,王大千接受了当地媒体的联合采访,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讲座前,王大千对当地文化教育工作和国学文化传播普及进行了调研,并同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潘新潮,东莞市联系望牛墩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巡视组成员及望牛墩镇领导班子座谈交流。他表示,将进一步支持做好东莞的教育大讲堂,今后基金会会邀请更多的名家来东莞授课,将探索在家庭教育、家风传承、孝文化、社区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支持兴办一处孔子文化教育公园,大力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明新风,引领道德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