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近日,记者在四川阆中古城白花庵街的孔家大院门前看到,几名工人正在打磨新安放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
有着“巴蜀第一院”之称的孔家大院,坐南朝北,呈“品”字形结构,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据《孔子世家谱》记载,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孔子第65代孙孔衍唐(康熙皇帝亲封昭武都尉,正五品),同弟孔衍虞(诰封武德骑尉,正五品)奉朝廷之命,入川平息吴三桂叛乱,平叛结束后即定居阆中。孔衍唐的第二个儿子66代孔兴时修建了白花庵街10号孔家大院。
用于记录孔子家族繁衍和传承历史的《孔子世家谱》可以上推至孔子,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家谱。从1998年开始,孔子后人开始对家谱进行第五次大修,截至2008年底共新录入130多万孔子后裔的资料,使入谱孔子后裔总人数超过了200万。
曾参与《孔子世家谱》修编的孔子第75代孙孔祥孜是负责四川境内孔氏后裔信息录入的2名编委之一。他告诉记者,目前阆中境内的孔姓(除近几十年从外地迁来个别孔姓外)均为孔兴时后裔。这支孔子后裔在孔子世家中,称“四川阆中支”。
2002年,孔家大院对外开放。一段时间,孔祥孜曾在孔家大院做过讲解员。
孔家大院在冬季晨辉的掩映下,显得古朴,厚重。进大门是街门道,中门平时不开,可通过两边侧门进入,入内是门厅,门厅两边各有厢房四间,门厅下有一天井,现有桂花、腊梅树,天井南面设一围墙,围墙中间有二门,东西两边各有边门可通行。
“二门的设置给人以一种小中见大,别有洞天的感觉,使该院显得神秘庄重。”孔家大院的工作人员廖金华说,进二门是一大天井,外小内大,二门是古城院落仅有的几个中保存最完好的,门栏边悬挂着对联,“于书无所不读,凡物皆有可观”。
堂屋上高挂匾额,上书小篆体“广夏云连”。 据孔家大院负责人孔繁萍说,“夏”通假字,同“厦”,意为品行德高望重的人适合居住在宽阔高大的房屋。此匾是去年维修孔家大院时,花费2万多元购买的。
“其实,目前对外开放的孔家大院只是整个院落中间主体部分。”孔繁萍说,位于白花庵的孔家大院占地两千多平方米,对外开放的面积有800多平方米,两边的院落为民居。
“孔氏家族在阆中是个大家族,百年前即有‘刘、孔半城’之称。”孔祥孜说,除了白花庵街的孔家大院外,孔氏族人主要居住在笔向街、屏江街和毛家巷等地。
据孔祥孜介绍,阆中孔氏家族在清朝后期处于鼎盛时期,古城现存一些名家大院就是孔氏先祖修建的,后来卖给了其他家族。
民国时期,一些有学识的孔氏后裔纷纷走出孔家院,离开老屋,有的外出求学,有的为革命献出了生命,孔宝庆便是其中一位。
1913年,孔宝庆组织成立阆中讨袁护国军发动武装斗争。后被杀害,年仅24岁。
出生在古城笔向街的孔叔宛,被誉为“女中英杰”。1928年,19岁的孔叔宛担任德阳罗江县教育局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已有身孕的孔叔宛毅然奔赴延安,来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后留校在秘书处工作。解放后,孔叔宛在成都一所中学任教。
孔筱芳则出生在屏江街13号,其丈夫是国民党的军官。临解放时,孔筱芳随丈夫去了台湾。孔筱芳成为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教授。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已是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教授的孔筱芳曾携子女回到阆中探亲,和分别达38年的姐姐孔碧波见面,“离开家乡几十年,老屋的情景依然会在脑中浮现。”孔筱芳对孔氏族人说,姐妹两人相拥而泣。
“孔筱芳姐妹的那次见面后,孔筱芳没有再回阆中。几年前,孔碧波已经去世。”孔祥孜说,20多年前,也是两位老人的最后一面。
孔氏后裔中的一些长辈年事已高,参与家谱修编时,孔祥孜已年过5旬, “修谱困难重重。”孔祥孜说,族人大多离开阆中,常年失去联系,往往是通过人托人的方式打听,有些族人通过几十次才联系上,“仅电话费就花了上千元。”他怀着敬畏的情感投入到家谱修编中,材料详实,字迹工整,整理的资料受到孔子世家谱协会的肯定。
孔震生在阆中声名显赫,孔祥孜修谱就是从孔震生开始的。
出生于1883年的孔震生是孔祥孜的幺爷,在校参加同盟会,1922年,孔震生创办阆中中学校。上个世纪30年代,“衍圣公”、 “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孔子第77代嫡孙孔德成为《孔子世家谱》总裁,随即民国时期的孔子世家谱修编展开。孔震生接待了前往阆中调查孔子后裔的家谱修编人员。1949年12月,孔震生说服国民党袁国卿起义,为阆中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
国民时期,一些名流政要曾寓居孔家大院,张澜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1939年3月,国民参政会“川康建设期成会”成立,张澜先生任阆中办事处主任,办事处借用孔家大院一部分房屋。张澜率北路视察团在川北考察,同行人中有章伯钧、马亮等著名学者。视察团拟草了《川康建设纲要》。国民党29军第3师师长罗乃群的胞弟罗度能(军需处长)看中孔家院,长期居住在西侧的院落中。
1945年,白花庵街孔家大院的主人孔国麟去三台任职,孔国麟委托其女婿将大院卖与叶百尧,叶家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去了香港,后该院归国家所有。
从白花庵街口穿过一条小巷便来到笔向街,“二叔孔繁有就出生孔家老屋。”在笔向街,孔祥孜指着一处院落说,出院落东侧小门,可以看到一座砖石结构的“窨子屋”,用于防火防潮的仓库。听老一辈人讲,“窨子屋”内存放过许多家具以及锣鼓、灯笼、龙灯之类的物品。据孔繁有回忆,其父辈在每年的8月27日孔子诞辰日那天,还要举办“夫子会”。孔繁有笔向街孔家老屋度过了童年和少年。16岁时,孔繁有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曾在古城一所学校任教,个子不高的他被学生称为“小先生”。
1950年2月,阆中解放一个月后,孔繁有怀揣着母亲给他的6块银元,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2年后,随军组建志愿军后勤部文工团进入朝鲜。“驻地是在朝鲜后方一个名为香枫里的山沟。”现年83岁的孔繁有回忆,驻地是用石头、木料切成防空洞似的简易房子,潮湿、很少见到阳光,难得吃上一顿新鲜蔬菜。
在朝鲜,孔繁有拍摄到梅兰芳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赴朝慰问演出时的情景。那是1953年10月,孔繁有爬上了一台“51”嘎斯汽车上,将随身携带的“基辅”相机,调好光圈、速度,对好焦距,待慰问团到达后,一连拍了数张欢迎场面的照片。《梅兰芳在朝鲜》等珍贵的照片得以保存下来,在五彩缤纷的纸屑中,梅兰芳与志愿军战士亲切握手、交谈。第二天,慰问团演出在香枫山下河边搭建的简陋露天舞台上进行。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等老艺术家为战士们献上《贵妃醉酒》、《宇宙锋》、《三击掌》等传统京剧节目。
朝鲜战争停战后,孔繁有留在朝鲜参加长达3年多时间的战后重建,他用相机、画笔记录了在朝鲜的工作、生活。退休后,他曾篆刻“在朝鲜1658日纪念”以此纪念战地生活。
回国后,孔繁有被分配到辽宁阜新工作,并在阜新安家。孔繁有曾多次回到阆中古城,用手中的相机、画笔记录故乡的发展变化。1957年,孔繁有回阆中看望双亲时,拍摄了县文庙、凤凰楼、北岩寺、桓侯祠等,这些珍贵的照片被收入1982年版的《阆中县志》。
得知家乡阆中被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居住在辽宁阜新的孔繁有激动不已。他赋诗一首《塞北游子故乡情》寄托思乡之情。他在诗中写道,“我的故乡阆中,在天府之国的嘉陵江畔,那是一座有2千多年历史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古朴典雅的桓侯祠,清代乡试的贡院,壮如玉笋的白塔,花木似锦壁立如屏的锦屏山,保存完好的古街道建筑群……”
2004年,孔震生的孙子孔祥轩从美国回到阆中,他从四川大学毕业后,去美国留学,后来成为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教授。他的父亲孔繁成是四川医学院教授,曾担任医学院副院长。
目前,生活在阆中古城的孔家后裔大约有300余人。孔庆元曾在企业担任负责人,后进入机关工作。孔祥武、孔繁萍等以教书为业,均已退休。孔祥金、孔祥尧等曾多次前往山东曲阜,祭拜孔氏先祖。
2012年7月,孔家大院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孔繁萍获得白花庵街孔家大院的经营权。经过半年多时间的提升改造,孔家大院重新对外开放。此前一段时间,孔家大院闭门闲置。
孔家大院客房的房间以“志明”、“志学”、“廉礼”、“博礼”、“君正”等命名,“名字大都出自《论语》。”孔繁萍说,目前,她和家人正在收集整理阆中孔氏家族的名人文字、图片资料,将进一步充实其文化内涵。“这些资料将制作成精美的画册,摆放在客房中,供游客了解孔氏家族在阆中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