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论语·雍也》
初冬温暖的阳光下,清幽的建水古城静谧而祥和。城中一处参天古木林荫里,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庄严矗立。它就是全国第二大孔庙——建水文庙。
自上世纪末以来,建水一直在着手修复破败的文庙。经过10多年的努力,这座有着700多年的建筑群不仅从外观上复活,还让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此重新生长起来,熠熠生辉。
守护文庙 守卫传统
历经700多年,供奉孔子的建水文庙保存至今。这与当地民众的悉心保护息息相关。
南疆邹鲁,文献名邦。说到建水,自古就有“三箭之地一寺,五箭之隔一庙,七里之遥一桥,八里之远一塔”之说。建水文庙更是以完整保存了700多年而全国闻名。即使在是动荡的年代,建水文庙依然幸存,其现存规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是全国第二大孔庙。
走进建水文庙,清幽、古朴之气漫溢,时有三五个游客迎面而过。置身其中,翠绿成荫,古木萧森,庄严肃穆;松、柏、竹、柳,千姿百态。
环顾周围,整个建筑总体布局呈中轴对称宫殿式,仿照孔子故乡——山东曲阜孔庙的格局建造。步入文庙大门,就是肃穆的“太和元气”坊,迎面为20余亩的“学海”(泮池),塘内碧波荡漾。
绕至泮池后的唇台上,只见栩栩如生的龙、虎、麟、狮、象巨石雕高踞于坊座上,拱卫着木构架的牌楼。四周的壁画上方,用砖砌成斗拱样,覆以碧瓦,与三楹坊顶合成叠罗汉式的三重檐歇山顶,檐牙高啄,碧瓦飞翘,与“太和元气”坊及“礼门”、“义路”坊齐观,如数重大雁飞临泮池之上。
文庙最吸引人的去处无疑是大成殿。它是文庙的主体建筑,正堂内置龙宝座,供奉着孔子塑像。大殿檐下悬挂着“先师庙”三个鎏金大字匾,笔力雄浑遒劲,匾沿镶嵌着玲珑剔透的木雕龙凤。
12月5日下午2点,一场简单的祭孔仪式在此举行。悠扬的洞经音乐和10名身着华丽服饰的乐师长者,很快把散落的游客吸引到巍然屹立的孔子塑像前。庙檐下,主持仪式的王兴祥身穿汉服,指挥游客排成一队后,他用纯正的建水口音引领着游客参拜大殿内的孔子塑像。这种仪式自建水文庙修缮以来一直维持着,每个周末,他都会身着汉服,用地道的建水方言主持两场。
王兴祥介绍,建水城为旧临安府所在地,元、明、清三代曾是滇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加上文庙规模宏大、建筑精巧,素有“滇南邹鲁”之称。早年,当地利用文庙建立了临安中学,后改为建水县第一中学,并在文庙侧新建了教学楼。
王兴祥就曾在建水一中上初中。“那时的文庙就和现在一样。” 王兴祥读书时,教室在先师庙两侧,百年来,回荡在文庙上空的读书声一直声声不息。上世纪90年代末,为保护文庙,建水一中彻底迁出,文庙又几经修缮,终有今日之规模。如今,建水一中紧邻文庙,书声依然悠扬。
“斯文在兹、内外肃静、列位肃立、恭请圣像——”这天下午,身着汉服的王兴祥慢悠悠地从先师庙一侧踱到庙前屋檐中间位置,用拖长的音调主持这场祭孔仪式。数十名游客虔诚地站成一排,对着殿内的孔子像肃立鞠躬,四周寂静。
随着数十名身着汉服老者弹奏起洞经音乐,游客们用好奇的目光注视着这一切。已传承了上百年的洞经音乐在这里被一再上演。在这快速更新的年代里,游客们显然被眼前的音乐活化石所惊呆。“简直不可思议啊!”听闻洞经音乐的来历时,一名游客不禁感叹。
这个时候,10岁的孔一婷也在文庙,她是来学习传统古乐器七弦琴的。这种乐器因谱子艰难晦涩,令很多初学者望而却步,全红河州只有一个老师能教。
退休前几年,作为时任建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兴祥的主要工作是对外主推建水文庙。退休之后,王兴祥将全部精力投放到文庙的研究中。如今,他是建水文庙三礼仪式的礼仪师和祭孔活动的总提调。
当王兴祥在先师庙主持祭孔礼时,建水文庙的当家人王玲总是默默守在一旁,既是保障监督,也是欣赏。她的背后,还有80余名工作人员和她一样,默默地守护着这座古老的文庙,努力传承着他们深爱的中国传统文化。
王玲的中学时光也是在建水一中度过。从那时起,她就开始对这座古老的建筑群产生浓厚的兴趣。
元朝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建水文庙始建。在历史记录中,建水文庙经历过50多次扩建增修。王玲调任建水文庙管理处主任后,就亲历了两次大规模维修。如今,这个气势恢宏的建筑群占地面积已达7.6万平方米。
古老仪式当代重现
2000年,建水决定恢复古老的三礼、祭孔等仪式。众人努力之下,文庙重新焕发生机,游客纷至沓来。
2000年,决定复活三礼、祭孔古老仪式时,王兴祥遇到了一些不小的难题:祭孔典礼的仪式怎么搞?用建水方言还是普通话主持?
万幸的是,建水本地还有很多健在的老人依稀记得当年的仪式。于是,王兴祥四处拜访老人,向他们学习仪式以及洞经音乐的祭孔词牌,通过聚集点滴的回忆,终于形成了现在的样子。现在的洞经音乐祭孔仪式,王兴祥是总提调,整个乐队有20位老者演唱,乐队则由古筝、南胡、二胡、扬琴、阮以及多种打击乐器组成,全是清一色的中国古典乐器。
恢复祭孔仪式之后,王兴祥和他的团队还着手研究三礼(开笔、成童和成人礼)仪式。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外出考察学习,三礼仪式已经成了建水文庙的一道风景。
1999年,一次全国性的儒学研讨会在建水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建水文庙以规模和保存的完整度,被确认为全国第二大孔庙。同年10月,建水文庙被从文管部门划归旅游部门。在2005年9月28日全球华人同祭孔典礼上,建水文庙是央视选定的5个直播点之一。这天,王兴祥用地道的建水话抑扬顿挫地主持了这场典礼,“斯文在兹、内外肃静、列位肃立、恭请圣像——”他的声音随着电视转播传遍了全世界。
古老的文庙重新焕发生机,游客纷至沓来,王玲感到非常欣慰。她感慨:曾经付出的艰辛都是值得的。
1999年4月,时为建水县文化局下属一家企业的高管,王玲拿着5万元的开办费,领着5个人踏进几近荒芜的文庙。一切从零开始。
她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招人。先是找导游,保障文庙景点的最基本的运转;然后开始为文庙谋划未来。为了祭孔,2000年2月,她多次到当地灶君寺,与深谙洞经古乐的老艺人们推心置腹地交谈。几经周折,她成功将24名老艺人请到了文庙。当年4月,刚恢复生机的文庙就举行了第一次祭孔活动。
时隔13年之久,那次祭孔的画面仍历历在目。当天清晨一大早,王玲就到老艺人家里等候,“生怕出什么岔子”。同样兴奋的老艺人们也表现出少有的庄重:一早起床洗澡、换衣服。祭祀仪式开始,古乐声声,人山人海。古老的文庙再次沸腾了。
祭孔活动的成功举办,让王玲信心更足了。随后几年,建水文庙陆续推出了开笔礼、成童礼和成人礼。
今年9月,由都市时报搭台组织的40个昆明孩子来到建水文庙,举行开笔礼。他们身穿汉服、敬先师、点朱砂、开笔破蒙,一撇一捺,一起写下人生中的第一个“人”字。这种中国传统满点的少儿启蒙教育形式,再次掀起了建水文庙的国学热潮。在这急剧变迁的年代,建水文庙人文自驾游,是建水文庙开辟的首条人文旅游线路。这样的旅游产品,在云南也是极少见的。
带孩子参加过开笔礼的一位家长对这种形式深有感触。他说,随着社会日益开放,孩子们吃洋快餐、穿洋装、学外语、打电脑,多数“电脑新人类”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往往嗤之以鼻。“开笔礼”重现建水,正是矫正这种倾向的努力。一个隆重的仪式,将使孩子把上学求知看成神圣的使命,增强学习兴趣。
王兴祥说,目前主要做的就是针对刚刚走进小学校的开笔礼,孩子们的鞠躬、跪拜都学得有榜有眼。“很多来参加过的孩子,因此增进了和父母的感情,几乎每次主持开笔礼,我都会被现场的感人场面感动到哭。”王兴祥回忆,刚刚主持过的一场开笔礼上,一位多年忙于生意在外奔波的父亲和儿子抱头痛哭,王兴祥在一旁也忍不住偷偷抹泪。“做这些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维系了中国人上千年的古典礼仪恢复和传承。除了形式,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一些东西。”
国学在建水绵延
建水是一块书香浓郁之地。明清两代出了111位进士、1273位举人。如今,国学的精粹正在这里传承。
在建水当地的传说中,建水城始建于唐代,当时是个居民以彝族为主的边缘小城。归顺中原王朝之后,设临安府,不断有驻军前来,中原将领和士兵将中原文化和建筑样式源源不断地带到建水。最主要的是,从元代兴建带有官方性质的文庙以后,历任地方官员对文化都比较重视,这让建水文庙不断得到扩张,并保存至今。
关于建水国学兴起并代代绵延的原因,还另有一个说法是:明(或清)代,一名在贵州当官的孔家后人遭遇农民暴动,逃亡到建水,散落在此的孔家后人就一直在此繁衍生息。这些孔家后裔带来了浓厚的儒学气息。
据当地史料记载,光是在明、清两代,建水就出了111位进士、1273位举人,由此可见建水人的国学根基之深厚。
从2000年始,建水文庙每年春秋两季都举行隆重的祭孔祀典;定期举办以“开笔破蒙”为主题的开笔礼、以“感恩立志”为主题的成童礼、以“明责守信”为主题的成人礼等儒家礼仪活动,以此弘扬传统文化。
如今建水文庙,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称号,还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滇南的一块儒学圣地。正是基于这样的深厚积淀,如今每年到建水文庙旅游的人次都保持15%左右的增长;仅在建水当地,一年就约有3000人次到文庙接受三礼教育。
#p#副标题#e#说到“三礼”,就不得不提到众多文庙守护者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古乐队。
建水文庙古乐队中,成员最年长的已是78岁高龄,里面的“年轻人”也已年过五旬。队长吴兴文曾是一名部队文工团干部,受叔叔的影响,他从小喜欢拉二胡、吹笛子。1987年退休后,他被返聘到建水县艺术团,并加入当地灶君寺洞经会。一有空闲,他就会就和一群老友聚集在灶君寺,研习洞经音乐。
2000年,吴兴文和一群老友被邀请到文庙后,他们便固定在每个周末演奏。为了规范文庙祭孔仪式,他还专门搜集整理了《大成礼乐》。大到祭孔的六个程序,小到每个人的具体分工、站位,他都写成书面规定,以便让后来者有据可依。
除了祭孔,为了满足来文庙参加“三礼”和来观光的游客的需求,吴兴文又整理了《大同礼乐》、《崇圣礼乐》。古乐队的24位老艺人,个个都被看作建水文庙之宝。在发挥自己爱好特长的同时,又能为家乡传统文化发挥余热,老人们乐在其中。
身为队长,吴兴文思考得更多。“我们都要老的。”老人说,当初从灶君寺一起来的老友已经逝去数人,其中还包括他们的老队长。也正因此,他才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整理各种礼乐,便于后人传承。
老者们的后人,也在为文庙工作着。王兴祥的女儿在昆明成了家,但因为一直忙于建水文庙的事情,老王与女儿一家还是分居两地。他打算干完今年,明年就到昆明和家人相聚。能让他放心离开的主要原因是,这套古典礼仪已经有了传承人,他周围有四五个中年人,一有空就会找王兴祥学习这些古典礼仪。“都已经学得差不多了,他们不敢登台,是因为他们比较年轻,怕上台压不住阵势。但总算有传承人了,我也可以放心地离开了。”
10岁的孔一婷,每周末也会到文庙来学习七弦琴。她已经学习了一年,学会了《仙翁操》、《长相思》和《秋风词》三首古乐。对年纪尚幼的孔一婷来说,这种颇有难度的古乐器学起来很不容易,但她的母亲李江更在意的是让孩子懂得学习这种乐器的意义。“作为建水人,在这片国学底蕴深厚的土地上学古乐,算不上稀罕。她也许不明白今天学到的东西意味着什么,等她长大以后,应该会逐渐明白这些代代相传的东西的妙处吧。”
从2000年始,建水文庙每年春秋两季都举行隆重的祭孔祀典;定期举办以“开笔破蒙”为主题的开笔礼、以“感恩立志”为主题的成童礼、以“明责守信”为主题的成人礼等儒家礼仪活动,以此弘扬传统文化。